听听那冷雨》教案 第一课时

发布 2024-02-29 14:55:08 阅读 7549

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余光中及其作品特点。

2、理解“冷雨”的深刻含义,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体悟作者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冷雨”的深刻含义,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体悟作者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

1、导入:有一个人,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过“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他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这个人就是——余光中。

大家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因为在初中学过他的《乡愁》。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他。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 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著有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余种。)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

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一篇能显示出作者才华和风格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

二、字词:惊蛰(zhé) 湿黏黏(nián) 惊悸(jì) 擎(qíng)天

料峭(qiào) 裾(jū )边黔( qián)首仓颉( jié )

滂沱(pāng tuó) 空濛(méng) 蠕(rú)动咬啮(niè )

氤氲(yīn yūn) 岑(cén)寂羯( jié)鼓寒濑(lài)

舔舐(shì )啁啾(zhōu jiū)

三、初步感知。

1、“冷雨”的理解。(解题)

思考讨论:台湾的雨无论什么时候怕都不能说是冷的吧,为什么作者说是听听那“冷雨”?

参考】①思念故土,25年翘首远望,25年日思夜梦,却无法回去,内心难免凄凉,雨凉非雨凉,而是心凉。蕴着自己深沉的乡愁。

听的雨并非仅仅是台湾之雨,而是故国之雨。作者的情丝与绵长的雨丝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构成朦胧氤氲而又凄迷的的雨境,自己浓浓的乡思乡愁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与赞美弥漫在了这凄迷的冷雨里。

2、文中第一段说“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似的长街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到底余光中想了些什么呢?本文的冷雨从春寒料峭的现实起笔,经过时空交错的回忆,到文章结尾处又重新回到了现实,通过一个个画面描述了听到冷雨时的凄凉感受。请你试着从文中寻找三个你认为最经典、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画面。

小组讨论。

参考】①品雨:杏花、春雨、江南。让严寒中有一丝温暖。

这典型意象出现在作者的梦中,更烙印在作者的心中。无论仓颉造字还是杏花春雨,无一不显示作者的血液中流淌着中华文化情结,作者对语言、对诗歌有着深深的眷恋。

听雨:瓦屋听雨(在大陆),听到的是古老大陆的柔婉亲切,是单调耐听的**。 日式的古屋听雨(在台湾),黄梅雨霏霏不绝湿黏黏、台风雨浪涛翻滚铺天盖地、雷雨滂滂沛沛、秋雨雨打芭蕉秋意弥漫,是回忆的**。

通过两种雨声的对比,后者比前者更凄楚迷离。引发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惜雨:伞下听雨。台北长高,台北公寓时代来临,听雨瓦的**竟成了绝响。

唯有伞下还算是个好去处,但还得“雨不倾盆,风不横吹”。可这听雨的方式太过浪漫,并不适合追忆的老者。钢筋水泥阻断了昔日的相思,青瓦下听雨竟成了一种遥想。

真可谓,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从在故乡的怀抱,到远离故乡追忆故乡,再到忆而不得,任白发疯长,故乡愈加遥远,连遥想都是那样的奢侈。与故乡最后牵连也被切断,而心之所系的回忆也日渐模糊,人生之痛莫过于此啊。

此时是作者痛定思痛下的回首,这个画面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深沉的家国之痛。

三个画面,从色彩上讲,一直是灰蒙蒙的,如黑白片。季节上,这雨声从春到秋再到冬,而作者的也由意气风发的武陵少年变成了去国怀乡的中年男子,最后终于变成了听雨不得的白发长者。三个画面层层递进,情感渐进深沉。

3、通观全文,那么究竟作者想通过本文表达怎样的情感?

在这里,之所以用“冷雨”,“冷”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主观的感受。记忆的内容越是美好,回忆的过程便越是感伤。作者借雨这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惆怅凄迷的意境,表达了乡愁。

在中国文化中“雨”总是表达乡愁的一个典型的载体。如“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情多在雨声中”。

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其实,所有听雨的场景,如美玉脆竹楼、纤手弄琴键、梅雨湿苔藓、狂风挟热浪、斜雨打芭蕉等,都写出了作者内心凄迷的感觉。内心落寞,才想去听听竹楼的古老的**;内心惆怅,才想去寻找冰冰纤手带来的低沉的安慰;身处异乡,内心孤独,才想去感受日式屋瓦的雨韵。落寞、惆怅、孤独就是余光中先生痛苦心灵的写照,也是余光中的乡愁的诗性注解。

四、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当我们恋恋不舍地从《听听那冷雨》的艺术世界里走出的时候,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冷雨”,请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描述“我心中的冷雨”。(以上)

2、前置作业:《第二课时前置作业》

听听那冷雨学案 第一课时

第十六课 听听那冷雨 自学学案 第一课时 姓名班级日期编辑 高亚飞。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2.解决课文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一 走近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 江南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

《桂花雨》教案第一课时

桂花雨。教学目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再现 摇桂花 的情景,感受 摇花乐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

《雨说》第一课时教案

雨说 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12个重点生字的音 形,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的含义。2 用喜悦 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理解课文的内容的意思。3 划分本文的层次,写出层意。4 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 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教学教程 一 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