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与评析

发布 2020-09-15 18:31:28 阅读 8768

《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_模板。

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

执教/朱爱华评析/姜树华(特级教师)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感知语言特点。

2.品读课文,体会知音深情。

3.拓展阅读,感受知音文化。

教学过程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伯牙绝弦》。(读题)

师: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子期)师:(出示《伯牙鼓琴图》)谁是伯牙?谁是子期?

点评】教学总是有起点的,即便第一课时也要有预习作为起点。只有初读课文后学生才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也才会根据自己对人物身份及人物个性的理解在图中进行辨识。在学生预习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找准了起步点。

出示歌词《知音三唱》,男女对读:“一边是玉带金鞍一边是芒鞋布囊……”

师:这样身份迥异的两个人却成了一对知音(板书),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动人的故事。请根据“活动一”的要求读读课文。

点评】学习动机明朗之下的学习最为有效。激趣无痕,妙!

活动一:自读“绝弦”识知音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读:读懂字义,体会大意。

三读:读好停顿,注意节奏。

1.一读,读准字音。(指名读)

2.二读:读懂字义。

师:如果理解了字义,课文会读得更好。哪组来汇报预习成果?

1)提示介绍自学文言文的金点子。

2)引导归纳文言文中的“一字多义”现象。(重点理解:善鼓琴、善听、善哉。)

点评】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自然会有不少的“好奇好问”,教者顺其习性,鼓励其大胆发现文言文的字义理解中的“种种现象”,这样发现出来的知识点,自然充满**,更为稳固!

师:说说课文的大意吧。

师:将难解字的意思放进原句理解,这又是一种好方法!

3.三读:读好停顿。

师:古文有时一个字就代表一个词,甚至一句话,所以要注意停顿。有两个长句,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评析】又是一类“发现”。文言文的朗读是不同于现代文的,给学生发现的机会与时间,比直接告诉、纠正重要百倍。

过渡:知,懂得;音,**。(语文教案)这就是“知音”的本义。谁懂**?正如文中所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轮读)何以见得呢?我们继续学习。

活动二:品读“绝弦”解知音。

1.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具体描写“伯牙善鼓、子期善听”的语句。

2)圈出重点词语,品读想象:当伯牙的琴声___时,子期就___

2.小组交流。

3.全班展示。

小贴士:阅读小贴士中与**有关的词汇,也许对你有帮助。

雄壮有力高亢激昂铿锵有力气势恢弘。

雄浑磅礴升腾跌宕势不可当荡气回肠。

评析】言语实践与运用是语文课堂的第一要务。词汇小贴士很是及时,既有效丰富了**情境,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1.感知语言,想象情境。

1)“善哉,峨峨兮/若/傣山!”

诵读提醒: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气势呢?(对比体会叠词)读一读,比一比,怎么个好法呢?

评析】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峨峨”一词总能给人以高耸入云之气势。叠词的妙用突显了山之巍峨,而且更富音韵美。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读出这江河的辽阔。师:江河,古人特指长江和黄河,那该是怎样的壮阔,怎样的一泻千里?有诗云(引读):“大江东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把这个词读得流淌起来——(指读该句),辽阔起来——(指读该句),奔腾起来——(指读该句)。

3)师:《高山流水》果真有这么妙吗?一起欣赏!

难怪子期由衷地赞美——(引读该句),情不自禁地赞美一(引读该句),忘乎所以地赞美一(引读该句)。

4)师:伯牙这高山之志、这江河情怀,被谁听懂了?(子期)唯有子期!读出这份志向、这份情怀!(生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有人说,这里花了很多笔墨只是描写了子期的善听,你认为呢?(反衬写法)

评析】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表现手法是相通。

1] [2]下一页。

牛郎织女(一)》教学设计之二佚名。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生词意思。会用有关词语造句。3、从语言文字中理解牛郎与老牛的亲密关系。4、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听过哪些民间故事?交流一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

2、我国的民间故事非常丰富,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二、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检查自学情况:1、朗读生词,正音。

2、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意思。3、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4、讨论课文主要内容。5、质疑。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从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牛郎的孤苦伶仃。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划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讨论:从哪些语言文字中可以体会到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说说自己的感受。3、圈划词句,体会老牛对牛郎的亲密感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味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及老牛的善解人意。六、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生词。2、朗读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自然段。

2、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老牛善解人意,知恩图报,让牛郎到湖边的树林去找美丽。

的姑娘织女,也就有了下面发生的故事。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后所得。

2、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感受在“微弱的星光下”老牛说话的情景。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各自轻声朗读5—7自然段,交流各自读后所得。a、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认识了谁?

b、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c、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其他仙女有什么想法?2、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描写织女的句子。“过了一会儿原来她是a、用“原来”练习造句。

b、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黄昏时湖边的树林景象。

3、指名读第6自然段,讨论: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a、这一段的三句话分别讲了哪三层意思?

b、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c、从文中你能体会到织女的什么品格?4、姐妹们为什么都佩服织女的勇气?

a、朗读第五自然段有关内容,体会众仙女在人间的快乐。b、齐读第七自然段。5、质疑。

1)为什么众仙女不劝阻织女?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老牛看到织女跟牛郎在一起,心情怎样?2、朗读体会。五、.总结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动人的故事?2、给课文划分段落。

a、第一段(1)写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b、第二段(2-3)写牛郎与老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c、第三段(4)写老牛叫牛郎去找一位美丽的姑娘。

d、第四段(5-7)写织女留在人间作了牛郎的妻子。e、第五段(8)写老牛看到牛郎与织女在一起很高兴。3、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和各段大意复述课文。

六、课外阅读《牛郎织女(二)》

附板书:牛郎织女。

老牛(善解人意)

牛郎(心眼好、能吃苦)(心地善良、留在人间)织女。

牛郎织女(一)》教学设计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12秋游景山(第二课时)

执教者:城郊中心小学费燕萍。

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段,理解词语“果实累累”、“拾级而上”、“举目远眺”、“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意思。

2、读懂作者按游览顺序及方位顺序观赏景物的方法。3、初步了解抓住重点事物写出其特点的方法。

4、让学生感受到景山公园美丽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第三段,读懂作者按方位顺序观赏景物的方法。三、教学准备多**。课件。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进入角色,相互协作,自主感悟。1、走进大门。复习朗读第一段,再现情景2、进入果园。

1)情景感知。多**展示果园图。(整体图,果实累累局部图)

2)交流感受。观察说图,体验“果实累累”(说品种,说数量,说重量,说特点。)(3)学文体验。

读第二段。划:景物、特点。

悟:词句美。说:

感悟体验3、登亭远眺。

1)情景感知。多**展示美丽的北京。

2)学文体验。自读:读远眺北京城西、南、东三个方向的美景的词自悟:划出描写景物及特点的词句,体验词句美。

3)作交流。说说自己登亭远眺中哪个方向的景物印象最深?随机出示相应画面。

交流感悟体验:重点讨论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读懂课文如何写出北京城的美丽,体验文字美举目眺望(美丽)

朝西望:洁白如玉明亮一只只一片片向南望:庄严金装雄伟延伸。

往东看:鳞次栉比新型纵横交错巨人的步伐(4)再现情景,梳理游踪。

12秋游景山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佚名。

一、课前谈话。

1、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见过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给你怎样的感觉?(从海的色彩,海的广阔,海的姿态,海的物产等几方面来谈。)

2、过渡:大海给我们感觉很美,课文林海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优美的景色。

二、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1、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林海。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三方面写出了林海的美丽景色?——板书:岭林花)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好几个同学都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题目是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写花呢?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三个部分,也许问题就解决了。

2、学生定向。

哪些同学们想研究岭的?哪些同学想研究林的?剩下的同学就是研究花了。3、明确研究目标。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自己要研究的部分。把你认为美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他跟课题有什么关系?三、学习岭。

1、请研究岭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岭美在**?2、交流——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我从“岭的确很多……”这个句子中感觉到岭很多很美,就像海的波浪一样。——能说说为什么吗?

——随机板书:连绵不断、姿态多样师:你能读出波浪的感觉吗?

要读得高低起伏。(1)读出波浪起伏的感觉。

点评:①读得好的:你读得真好,声音有高有低,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评价:你是用声音的轻重读出波浪的感觉的,看来这也是办法。或是用速度的变化读出了波浪的感觉。

部分地方读得好:这个部分读得很好,你是怎么读的?③都没读好的:我觉得高低起伏变化不大,谁再来试试看。

形式:老师一边听学生读一边划手势,并调动大家一起来划出学生读出的不同的波浪。从肢体的动作来提高学生对波浪的感觉以此助读。(指名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2)读出岭的温柔。

同学们读出了波浪起伏的感觉。老师如果把这个句子中的“点”字去掉,你读读看,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去掉“点”字我感觉岭就不温柔了——(指名读——自由读)(3)你还从**感觉到岭的温柔——云横秦岭——(出示**)而大兴安岭是——温柔的。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兴安岭那像波浪一样起伏变化,温柔的岭——齐读第二自由段(5)小结过渡:大兴安岭的岭像大海的波浪。那么,这岭跟林海有什么关系呢?

评价:你真能干,你会联系上下文读课文。是啊,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没有岭的线条哪有林海的波浪呢?

难怪老舍先生要写岭呢?四、学习林。

林跟海有什么关系呢?学习林的同学你们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三自然段1、读出林大、辽阔无边的感觉。

句子:“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指名读)

2、读出海边上浪花的美感来。——看。课件——(自由读)句子:看,“海”边上不是……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3、学生说出林的绿颜色变化多端。出示句子:多少种绿颜色呀……

1)刚才读岭的多,同学读得很好,那绿颜色的千变万化也一定能读好,试试看——自由读——指名读——是啊,绿颜色多得都看不过来了。板书:目不暇接。

2)老师觉得,刚才一句中的“点”字用得很妙,如果老师给这句加上“点”字,你看可以吗?——自由读,小组讨论。——不加“点”更能写出绿色的多,变化的丰富。

小结:是啊,老舍先生有时语言简洁,有时语言丰富,但是都写出了大兴安岭的特点。五、学习花。

1、研究花的同学,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花多,花美,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看画面——让我一起高声赞美可爱又美丽的兴安岭——齐读句子。

2、同学们看,这花像海边上的什么?花又像海里的什么?3、过渡延伸:

如果说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些小蝴蝶、小红豆就是海洋里丰富的——宝藏。那么,大兴安岭还有什么宝藏呢?——生畅谈——师:

大兴安岭里有丰富的宝藏,真是祖国的宝库。4、.总结:

现在同学们总明白写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和花了吧?六、引读第一自然段1、引读第一自然段。

大兴安岭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感受。所以,当老舍先生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手摸到……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2、背诵。

那么多美好的感受,作者概括为亲切与舒服(板书)好,下面就请大家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到的亲切与舒服的句子背一背,可以背一句,也可以背几句。3、指名背。七、欣赏画面。

1、同学们背得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领略那里的美丽景色,可以一边看一边抒发自己的情感,赞一赞兴安岭。2、教师重点句引背。八、提出问题。

1、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写下来。2、展示问题。

3、结尾,这是语文课要解决的有趣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伯牙绝弦第一课时说课稿

四 说学情。本课尽管短小 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 备教材 的同时,我也在 备学生 上下了功夫。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 朗读第一位 ...

《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评析

精选公文范文。假如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评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 谢谢。假如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王莉 教具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2 小树,太阳,小鸟等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谈个性化感受。同学们,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你知道那枝神笔有什...

《穷人》 第一课时 教学实录与评析

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汪玥 执教 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刘荣华 点评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穷人 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本文是 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 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这篇 的最大特点,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这件事,真实地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