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发布 2023-11-15 11:59:23 阅读 6947

《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前**歌曲《青藏高原》

导入】课前大家听到一首非常熟悉的歌《青藏高原》,请大家看大屏幕,这就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它的南侧更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望着这连绵起伏的群山,你除了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没有想过世界上的山都是怎么形成的 ?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新课】过渡】山地按成因可分为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无一例外的都与内力作用有关。我们先来了解褶皱山的形成。

一、 褶皱山。

1. 褶皱。

课件演示】褶皱的形成。

学生总结】什么是褶皱。

课件演示】褶曲。

总结】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练习】书后练习

总结】刚才的练习也验证了上堂课我们得到的一个结论: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课件演示】背斜和向斜受到外力的侵蚀,学生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过渡】根据以上练习请大家思考:仅凭地形的外部形态能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吗?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大家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岩层的新老关系。

总结】背斜——中心老,两翼新。

向斜——中心新,两翼老。

总结】填**:背斜与向斜。

过渡】那么因褶皱而形成的山就是褶皱山。

2. 褶皱山。

课件演示】世界两大褶皱山系。

下面我们继续了解第二种成因类型的山:断块山。

二、 断块山。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断层。

1. 断层。

课件演示】断层。

请大家观察并思考,上升和下降的岩体分别形成哪种地形?

上升——山岭、高原。

下降——谷地、低地。

2. 断块山。

课件演示】我国著名断块山和相应的平原、谷地。

华山——渭河平原。

太行山——汾河谷地。

庐山。泰山。

思考】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

2.断层面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课堂总结练习】

课堂小结】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当我们再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名山大川,会比周围的人有更多的感受。因为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形态美,还能领悟到大自然的内在美,感受到自然力的伟大、雄奇!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 溶剂 溶质等概念有重要应用。3 学习科学 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 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 溶质 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 对溶解过程的理解。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 氯化钠 硫酸铜 氯化铜 高锰酸钾 氯化铁...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课题 9.1溶液的形成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两部分。一 溶液概念的形成。理解溶解的微观实质及溶液的基本特征,知道溶质 溶剂和溶液之间的关系。二 知道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能解释一些相关生活现象。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说课稿。龙南中学廖竹梅。一 教材分析。1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课标解读 在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对本课题的要求如下。教材内容 地位及作用。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 溶质 溶剂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