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发布 2023-11-10 08:50:07 阅读 32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题。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准备:1分硬币、**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书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板书)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说的对不对。(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测量验证。

三、课堂作业:

1、练习一第题。

2、练习一第3题、7题。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5教室长10( )

玻璃厚5铁皮厚2( )

四、思维训练:

怎样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毫米来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4页例2,p4页“做一做”及p5页第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

教学准备:尺子、绳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亲爱的小朋友,你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要用到那些单位?

生:米、厘米、毫米。

2、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二、**新知。

1、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小组活动:猜猜铅笔有多长?把结果填在书上。

(2)量一量。

a.把量得的结果也填在书上。

b.小组交流。

c.指名汇报:说说测量的结果及方法,并说说自己组谁估计得最准确。

(3)师:10厘米还可用另一个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新朋友:分米,分米用字母dm来表示。

(板书:分米(dm)

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 cm)

4)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指出1分米(即10cm)是从哪儿到哪儿,并和你的同伴说一说。

a.课件出示:米尺。

(指名学生在大屏幕上指一指。)

b.课件出示:断尺。

(说一说:如果尺断了,不是从0刻度开始的该怎么办呢?)

5)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

6)画一画。

a.请同学们根据对分米的认识,在本子上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b.用尺量一量。

c.全班交流。

(7)找一找。

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学生举例。)

(8)**:1米是多少分米?

a.小组讨论、交流。

b.指名汇报:1分米是10厘米,1米是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所以1米就是10分米。

c.课件演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1 m=10 dm)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四、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若干。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

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

(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主备人 刘伟丽。一 内容解析和学情分析。一 内容解析。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1课时。完成课本第 页及 做一做 和练习一第 题。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 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 测量 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2 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 题。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在观察操作中初步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3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在实际测量中感受...

第一课时毫米认识导学案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 毫米导学案。学习内容 教材第21 22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1至第2题。学习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学习过程。一 估测数学书的长 宽 厚的长度。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 宽 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