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发布 2022-10-19 04:08:28 阅读 5911

教育心理学复习---名词解释整理张传强。

根据ppt与书整理(黄颜色是重点,备注是版本2以及注解)

一选择题 20分 ppt与书。

二掌握基本概念---可能名词解释 5个。

1.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

2. 学习。

广义上说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第一,学习必须导致个体某种变化;第二,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第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第四,学习是一种适应性活动,人与动物都存在学习。补充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实或者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3.刺激。观察到的环境事件,拥有控制行为反应的潜力。

前因刺激(antecedent)又叫线索,是先于反应的刺激,它会提示学习者,如果他们要得到强化或避免惩罚而应该做出某些反应方式的刺激。

诱发刺激(eliciting stimulus)是紧挨着反应之前、并能自动引发或产生反应的可观察的环境事件。

后果刺激(consequence)是紧挨着反应之后立即出现的环境事件,它会影响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依据对反应的效果而定。

4.强化。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正强化行为发生之后,给个体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或满意的结果,从而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即为正强化。包括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负强化行为发生后通过消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该反应频率。

5.惩罚。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降低的一切安排。

给予式惩罚行为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剥夺式惩罚行为之后去除某个愉快刺激从而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6.代币制。

凡是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强化物,都叫做代币。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当期望发生的行为出现时(如按时休息),立刻给予代币加以强化,然后再将代币换取各种优待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7.祖母效应。

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有时又叫做“祖母效应”。

8.泛化与辨别。

对相似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叫泛化;

知觉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称之为辨别。

泛化和辨别构成了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所谓的刺激控制,刺激控制意味着学习者的行为处于某些前因的控制之下。

9.塑造。指先强化与目标行为稍有相似的行为,然后再强化与目标行为更相似一点的行为,最后逐步引向目标行为。

为了运用塑造,必须把最后要掌握的复杂行为分解成许多小的步子。 ①链式塑造——程序教学②逆向链式塑造。

10.强化程式。

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分为连续性强化程式和间隔强化程式。

11.认知结构。

又叫知识结构、认知图式、图式、完形,是人们对于大脑内部表征和储存知识的一种假设,指个人的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即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12.潜伏学习--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

1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

2 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认知性。

3 学习=s-o-r 外部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有个中间变量。

4.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不是简单的动作或行为的获得,结果是形成认知地图。

13.顿悟学习--格式塔学习理论。

1) 学习的结果是知觉的重组、构造一种完形。

2) 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了认知因素(完形的组织)在学习中的作用,也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 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

14.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间建立非人为(理解之后建立)的和实质性(用不同语言表达同一概念)的联系,是个体获得对有意义的材料心理意义的过程。。

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

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类属学习(下位关系):派生和相关类属学习。

2)总括学习(上位关系)

3)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关系)

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的。

15.发现学习。

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资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由学生主动地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理论的一种方法。特点:发现法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

费时较多,不利于按课时计划进行。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

16.先行组织者。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和需要掌握的内容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它们的桥梁, 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上位组织者——采用“渐进分化”策略

下位组织者——采用“逐级归纳”的策略。

并列组织者——采用“整合协调”策略。

17.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

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帮助我们描述或识别客体和事件。基本单元是组块,包括言语表征和表象表征。

程序性知识:有关“怎么办”的知识,帮助我们实际执行某些身体或心理活动。基本单元是产生式,由条件和行动两部分组成(if-then),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信息,行动部分则储存了指导心智或身体行动的信息。

18.工作记忆。

使用信息时对其做短暂维持的记忆储存,是个体正在有意识地思考着、使用着或工作着的信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特点:

信息在工作记忆中持续的时间长短是可变的。

工作记忆在某一时段能够维持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为7±2个组块,信息处于激活状态。

19.认知负荷理论。

学习就是运用工作记忆积极地理解和处理材料并对即将习得的信息进行编码以储存到长时记忆的过程,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均需消耗认知资源, 产生一定的认知负荷, 若所有活动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了工作记忆的容量, 就会引起资源分配的不足, 学习将变得无效。

1)内在认知负荷:由材料本身的特性(如难度和复杂度)、原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决定,需要控制;

2)外在认知负荷:**于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教学设计,能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设计进行调整;

3)相关认知负荷:学习者在图式建构和自动化过程中意欲投入的认知资源的数量。

20.三元交互理论。

学习是由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个体在行为之前已存在的那些影响力)、学习者的行为及其结果(既可以是来自外部即环境,也可以是来自内部,由自我引发)和学习的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的交互或相互影响所决定,即各个因素既影响别的因素,也受别的因素的影响。

21.榜样学习(替代学习)

替代性学习(vicarious learning):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也称为观察学习。

22.自我效能感。

1.强化使人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后,产生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这种期待是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因此,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包括:

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效能预期则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完成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是对主观能力的信念。

2.1.自我效能感的功能(1) 影响行为选择2) 影响努力的程度(3) 影响人们的思维过程 (4) 影响人们的情感过程。

2.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以往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示范效应) 言语劝说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

23.组织。

组织:个体统合运用其身心机能达到目的的一种身心活动历程。

24.适应。

适应:个体的图式因环境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理历程。

同化:以现有的图式来理解环境事件的过程。s→r s→ar→r

顺应: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形成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25.认知图式。

表征从不同但相关经验的共同元素中抽取出来的行为结构,是人类吸收知识的基本架构(又称认知图式、认知结构)

26.平衡与发展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特点。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具有普通性。

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

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

两个发展阶段之间会出现“水平滞差”。

27.最近发展区。

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或目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在外界(老师或同伴)帮助下可能实现的发展水平二者间的差距。

28.内化说。

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29.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

表征系统是信息在输入、转换、存储和提取时不同的呈现方式或编码方式,是人们借以知觉和认识、保持、再现外界事物的不同的认知方式。

动作性表征(0-3岁),即通过运动反应对知识进行的表征

形象表征(3-10岁) ,即以心理表象来表征知识

符号表征(10岁-) 指用语词或其他符号来表征实际事物或情况。

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整套形式或规则,它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就是以适合儿童所具有的表征系统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30.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知识观解释主义:知识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也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

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过程: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主动对新信息加工处理、建构自己的关于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互动过程。

2)学习结果:应该建构围绕关键概念而形成的网络结构,网络结构的知识是开放性的,层次结构的知识是封闭的,反对建立知识的层次结构。

3)学习条件:“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教学模式。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教师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帮助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版

第一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范围和意义。一 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范围和意义。一 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

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

1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发展历程 略 2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a 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变化和发展的规律。b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4 个体心理发展特点。连续性与阶段...

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

一 名词解释。1 5 人格 指在遗传素质基础上 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对稳定的 独特的心理 行为模式。2 5 定势 先于一定活动并指向这一活动的心理学准备状态,也叫心理定势。3 5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4 5 实验法 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 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应变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