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8.社会认知 18.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19.创造性 19.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20.智力技能 20.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21.课堂学习管理 21.课堂学习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这种方法可以进行短期的研究,也可以进行长期的追踪性研究。
2.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来保证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措施。3.高原现象指动作技能的练习过程中,在总的进步过程中,所出现练习进步一时性停顿的现象。
4.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5.趋一避式冲突是指个体所面临的选择既能给他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着不良的影响。在各种心理冲突中,有一种给个体带来的压力是最大的一种冲突。
2.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4.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概括,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具体方法是把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把这些单元归入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5.角色混淆是指个体无法获得明确清晰的角色期望,或因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角色知觉而产生混乱。角色混淆也是对外面环境要求的心理反应,当外面要求含糊时,就会产生角色混淆。
1.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2.意义学习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3.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4.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5他律是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儿童是绝对尊重和服从权威,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教师要加强对他们行为的正确指导,合理组织他们的各种活动,并注意自身的表率和示范作用。
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28、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9、概念同化是指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30、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辨别分析,发现本质属性。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积极的思维过程来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31、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32、成长记录袋是指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的档案袋。其特点是:它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机的;成长记录袋应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行动研究法:将教育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研究的内容是针对实际教育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作出行动指南;再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时研究者不断得到启示,再充实和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因而行动又是研究的向导。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行动研究的特点是:
(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2分)(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2分)177
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2分)(4)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2分)
作业1 1-4章。
一、名词解释
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p16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p18 3.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p18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p34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p59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p39
7、意义学习: p72有意义学习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是指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前提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8、陈述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八广义知识分为陈述性(主要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如5+8怎么计算) p84
9、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境中适当的应用原理(关于几个概念之间关系的说明),有两种形式: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p95
10、迁移: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p100
1、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素质,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3、头脑风暴法:是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作法是:
教师先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4、高原现象:是指在总的进步过程中,会出现练习时而进步、时而退步的波动起伏现象,有时甚至出现进步一时性停顿的现象。
5、原型启发:p129所谓原型是指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
6、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7、他律:又称权威阶段(6---8岁),儿童的品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8、习俗水平:
(9---15岁)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而服从多项准则,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而服从多项准则。
9、精加工策略 p195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信心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与复述策略相比,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
10、元认知策略 p191 是学习者用来评估自己的理解、安排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监控自己的学习情况等方面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调节策略等。
作业三答案一、 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2.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简言之,就是要求获得优秀成绩的欲望。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3.表现性目标:p251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所应达到的最后结果。
4.个别化教学: p259是为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和学习进度二设计的一种教学形式。
5.课堂评价: p263是教师对学生自课堂中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6.课堂气氛: p281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形成的,他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7.移情: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关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
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 8.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具体来说,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的行为。总之,问题行为包括品行和人格两个方面。
10.教学设计: p243 是在实施教学之前对教学进行规划和组织,队交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和如何评价进行设计。
合作学习:是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师生之间多向沟通,充分互动,共同发展的小组学习形式。
教师的工作倦怠: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乏味、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心理倾向。
2简述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
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促进知识迁移的有效条件。(2分)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
(2分)知识的应用本质是依赖于知识的迁移实现的。(2分)但知识应用并不是知识迁移的全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2分)
23、问题解决过程需要经过哪些阶段?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2)寻求解答的方案(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4)对结果进行检验**:
24、如何提高动作技能的练习效率?
1)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2)注意练习周期,克服“高原现象”;(3)提供恰当的反馈。
25、简述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
(1)智力技能的对象脱离了支持物。(2)智力技能的进程压缩。
(3)智力技能应用的高效率。
26、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满足学生的需要;(2)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3)教师有效地教学。
27、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以下五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
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授课教案。课程名称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院 系 初等教育学院。专业 小学教育。授课年级 04级。教师姓名 陈威。职称 副教授。哈尔滨学院编制。说明。1 本教案是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方案,必须按要求填写 打印。此教案经审核合格者,挂在校园网上,以便资源共享和质量监督检查 2 一门课由几位教师共同任课,可...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1 什么是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 2 为什么学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 3 怎么学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 例 模仿 绍兴晚报2月11日 吉林省公主岭市某村的5岁女孩瑶瑶聪明活泼,喜欢看电视,特别喜欢模仿电视里的人物言行,并经常表现给他人看。她最喜欢 还珠格格 中的小燕子。2003年1月25日,她看了小...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模拟试题 1 4章 一 填空题。1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出版 成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2 1924年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3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五种常用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和 4 根据人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 和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