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 教育心理学 整理版

发布 2022-10-19 04:03:28 阅读 4510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第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由此,桑代克赢得了“教育心理学之父”的美誉。

2、 廣義的教育心理學是指研究教育實踐中各種心理與行為規律的科學。狹義的教育心理學專指研究學校情境中的各種心理與行為的科學。

3、 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包括: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德育心理、教育社會心理。

4、 學與教相互作用做成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五種基本要素,有學習、教學、評價\反思三種活動過程。

5、 學生這一要素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影響教學過程:①群體差異,包括年齡、性別和社會文化蟬翼。②個體差異,包括先前知識基礎、學生方式、智力水平、興趣和需要等差異。

6、 教師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教學風格等方面。教師的敬業精神包括熱情、責任心、不斷反思和總結經驗從而提高專業水平。專業知識不僅包括學科知識,而且包括教育觀念、學習和教育管理以及學科教學知識。

專業技能包括教學設計、材料組織、信息交流、教學活動組織、課堂管理、教學評價和管理等方面。教學風格涉及教師在課堂管理、教學組織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大影響。

7、 教學內容一般表現為課程標準、教材和課程。

8、 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前者涉及課堂自然條件(如溫度和照明)、教學設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儀)以及空間的佈置(如座位的排列)等,後者涉及課堂紀律、課堂氣氛、師生關係、同學關係、校風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

9、 教學過程是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

10、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教學情境,組織教學活動、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從而引導學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使其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

11、 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致力於將心理學理論引入教育領域,在其名著《與教師的談話》中,力圖將心理學應用於將學習環境,強調觀察、提問和學校與學生交流意見的重要性。

12、 20世紀60年代初,布魯納發起課程改革運動,並與2023年美國教育研究會的特邀專題報告中,精闢地總結了教育心理學十幾年來的成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主動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會文化研究。

13、 我國出版的第一本教學心理學著作是2023年由房東岳譯,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實用心理學》。2023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14、 教育心理學的作用:①幫助教師準確地瞭解問題;②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依據;③幫助教師分析、預測并干預學生的行為;④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

15、 教育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個案研究法、教育經驗總結法以及測驗法。

第二章人的發展與教育。

1、 嬰兒期一般是指各題自出生到滿兩周歲的時期;學前兒童通常是指嬰兒期過後的3~6歲的兒童;心理學上一般將6~12歲的兒童稱為學齡兒童。

2、 針對小學生身體發展特點的教育:①提倡以健康為主、開發為輔的教育。②進行合理的飲食指導。

③創造學生創造一個安全的生活與學習環境。④消除一些育兒的陳舊觀念,尤其要注意避免導致兒童產生肥胖。⑤預防一些常見疾病。

⑥要讓小學生樹立安全意識。

3、 中學階段的學生一般處於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屬於青春發育期。這一時期:

①身體外形發生巨變;②性的發育和成熟;③心、肺機能日益健全;④中樞神經系統的發展完善;⑤青春期發育提前的趨勢。

4、 心理髮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5、 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6、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從出生到**的認知發展不是一個數量不斷增加的簡單積累過程,而是伴隨著認知結構的不斷重構,使認知發展形成幾個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時期階段。他將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

7、 感知運動階段是0~2歲的兒童,這一階段的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8、 前運算階段是2~7歲的兒童,他們的思維有如下主要特徵: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任職或噢的那個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思維運算;思維不具有可逆性。

9、 具體運算階段是指7~11歲的兒童,這個階段的兒童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這個階段的標誌是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這個階段的兒童能憑藉具體事物或從具體事務中獲得的表像進行邏輯思維和群體運算。

但這一階段的兒童的思維仍需要具體事務的支持。

10、 形式運算階段是指11~15歲的兒童,這一階段的兒童,思維已經超越了對具體的可知事物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本階段的思維是以命題形式進行的;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其思維發展水平已經接近**水平。

11、 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係:①認知發展制約著教學的內容和方法;②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③關於最近發展區。

12、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如兒童已經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規則。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

這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幫助所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臨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

13、 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也就是說,人格主要是與他人相區別的個體特徵。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會受到遺傳因素、家庭環境因素、學校教育因素、社會學習因素的影響。

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獨特頂、穩定系系那個等特徵。

14、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8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5個階段屬於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這五個階段分別為:①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②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③主動感對內疚感(4~5);④勤奮感對自卑感(6~11);⑤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

15、 自我意識是指作為主體的我對自己以及自己周圍事物的關係,尤其是人我關繫的意識。一般認為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份:①自我認識成份,個體對自己的心理特點、人格特徵、能力以及自身社會價值的自我瞭解與自我評價;②自我體驗部份,個體對自己的情感體驗,表現為自尊、自愛、自豪、自卑等;③自我意志成份,屬於對自己的意志控制,表現為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調節等。

16、 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理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

17、 自我意志對人格發展的影響:①自我意識的水平制約著個人對自己的人格形成和發展進行調節的能力;②自我評價的性質決定人格發展的方向;③自我調控能力制約著人格的發展。

18、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學生間認知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場獨立與場依存、沉思型與衝動型、複合型與發散型等方面。

19、 場獨立與場依存這兩個概念最初來源於赫爾曼·威特金對知覺的研究,具有場獨立方式的人,對客觀事物做判斷時,常常利用自己內部的參考,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在認知方面獨立於他們的周圍背景,傾向於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具有場依存方式的然,對物體的知覺傾向於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他們的態度和自我知覺更易受到周圍的人們、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善於察言觀色,注意并記憶言語信息中的社會內容。

20、 沉思型與衝動型這種認知方式是賈羅米·凱岡提出的。在幾種可能的解答的問題情境中,有些兒童傾向於深思熟慮且錯誤較少。這種認知方式被稱為沉思型認知方式。

另一些兒童傾向於很快的檢驗假設,且常常出錯。這種認知方式被稱為衝動性認知方式。判斷衝動與沉思的標準時反應時間與精確性。

21、 據美國的吉爾福特研究,複合型認知方式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表現出複合思維的特徵,表現為搜集或綜合信息與知識運用邏輯規律,縮小解答範圍,知道找到最適當的唯一正確的解答。而發散型認知方式則是指給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表現出發散思維的特徵,表現為個人的思維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使觀念發散到各個有關方面,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的正確答案,因為容易產生有創建的新穎觀念。

22、 個體智力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差異,包括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

23、 iq超過140的人屬於天才。

24、 智力的群體差異是指不同群體之間的智力差異,包括智力的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種族差異等。

25、 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個別差異表現在性格特徵差異和性格類型差異兩個方面。

26、 關於性格的特徵差異,心理學家一般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的:①對現實態度的性格差異;②性格的理智特徵;③性格的情緒特徵;④性格的意志特徵。

27、 依據個人心理活動傾向于外部還是內部,把人的性格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

28、 依據一個人獨立或是順從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為獨立型和順從型。

29、 依據性格的特徵差異,將性格分為理智型、情緒型和意志型。

30、 弱智兒童是指智商低於70 的兒童。

31、 安排特殊教育環境時,可以靠率以下幾種形式:①隨班就讀;②普通班加巡迴輔導;③普通班加資源教室;④設置特殊班。

第三章學習與學習理論。

1、 學生的學習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①知識、技能和學習策略的掌握;②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發展;③道德品質和健康心理的培養。

2、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和教學設計專家加涅在《學習的條件》一書中,把學習分成八類,這八類學習依次是:①信號學習。指學習對某種信號刺激作出了一般性和彌散性的反應。

這類學習屬於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②刺激-反應學習。指學習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與一定的反應想聯結,并得到強化,學會以某種反應區獲得某種結果。

這類學習屬於桑代克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③連鎖學習。指學習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反應動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應動作聯結。

各種動作技能的形成都離不開這類學習。④言語聯結學習。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語單位的聯結,即言語連鎖化。

⑤辨別學習。指學習一系列類似的刺激,並對每種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應。⑥概念學習。

指學會認知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并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徵作出反應。⑦規則或原理學習。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係。

⑧解決問題學習。指學會在不同條件先,運用規則或遠離解決問題,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教育心理学 整理版

一 案例分析。某生数学一次考试未考好,就认为自己不具有数学天赋,请分析。第一,该生属于 习得性无助 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 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 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

教育心理学 整理版

1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2程序性知识 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3成就动机 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

教育心理学整理版

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知 情绪和动机 能力和人格等,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p1,倒数第七行 2.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 联系或关系的过程。3.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