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整理

发布 2022-10-19 04:05:28 阅读 7222

1、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自我意识: 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3、认知方式: 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4、认知结构: 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的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观念及其组织。

5、微格教学: 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5-20min),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275)

7、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275)

8、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一般来讲, 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264)

9、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10、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191)

答: ①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充分利用“变式”.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用于实践中。

1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08)

答: 马斯洛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需要⑤求知需要⑥审美需要⑦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前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他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后三种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1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219)

答: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类型:

不可遏制型,活泼型,安静型和弱型。其中,不可遏制型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是强-不平衡,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弱型(弱).

1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213)

答: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使社会对智力有了一个更宽泛的认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

多元智力课堂像“真实”的世界,学生学习更主动投入。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组织的学校活动,提高了家长和社区参与的可能性。

学生能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处。

1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45)

答: 皮亚杰认为,人具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这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个体对环境作出的适应性变化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②前运算阶段 (2-7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是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是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和具体逻辑思维④形式运算阶段(11-**)特点: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

15、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答: 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复习方法多样化④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16、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246)

答: 他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本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本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培养主动性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培养勤奋感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培养自我同一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这一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7、试述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311)

答: ①课前计划差异②课堂教学过程差异③课后评价差异④其他差异(师生关系,职业道德等).

18、简述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254)

答: 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消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力量就会减弱。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19、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和条件。

答: ,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它的条件包括:

①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④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0、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248)

答: 学生的性格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

教育意义:①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速度与质量②性格差异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社会化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257)

答: ①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②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③建构主义知识观。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①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②教师除讲授学习材料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的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自己的认知过程,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学会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2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282)

答: ①问题情境(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②定势与功能固着③原型启发④已有知识经验⑤情绪与动机。此外,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3、创造性的培养。(284)

答: 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二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②注重创造性个体的塑造(一保护好奇心儿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三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四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一头脑风暴法二直觉思维训练)

24、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66)

答: ①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②设置合适的目标③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④训练归因⑤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⑥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25、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86)

答: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①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②习俗水平,在小学中年级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6、简述学习策略的种类(267)

答: 一般来讲,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27、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274)

答: 影响因素: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④学习的定式和态度⑤认知结构的特点⑥学习策略的水平。

如何培养:①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②改进教材呈现方式③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④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⑤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⑥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2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哪些角色的创新?

答: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发的教师。

1、终身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学科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机智:教师在无准备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果断地做出正确判断,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是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

3、个体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4、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5、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6、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7、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8、平行教育原则: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9、课外、校外教育: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0、简述20世纪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答: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答:(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心理学教育学 整理

47 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教学规律。答案要点 1 智力通常看做是人的综合认识方面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观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1分 2 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问题,在近代教育史上,形式教育论者和实质教育论者曾有过长期争论。形式教育论者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

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错题整理

1.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是双趋冲突。2.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3.印刻现象从某一方面为本能理论提供了支持 劳伦兹 4.加涅提出了积累学习模式。5.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

教育学心理学自己整理

1 考试焦虑的矫正办法。1 自信心训练 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不要太着重考试和考试的成绩。2 对重度的考试焦虑者,还要考虑其生理成分进行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等。a 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和肌肉放松。b 系统脱敏的具体的步骤是 列举出引出焦虑的具体的刺激情境 将上述具体情境按强弱进行排列,排成焦虑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