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1、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功能。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力量;(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9、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0、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1、校园文化的概念。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用和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包括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12、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2)环境;(3)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
1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5、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16、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7、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18、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19、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0、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
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培养的人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
23、全面发展教育:德、智、体、美、劳。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生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4、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5、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2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27、教师职业的特色:学者和学习者;知识传授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28、.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29、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30、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
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31、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32、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前提;②热爱学生——核心;
团结协作;④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②教育教学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4)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
32、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33、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4、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首先,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其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最后,教学过程在于建构学生主体。
4)学生是权责主体;
35、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6、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发扬教育民主;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37、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38、课程类型:(1)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课程。
39、三维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0、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41、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42、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泰勒原理:
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43、教学的具体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4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第四章。1.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和技能的教育,狭义教育是一发展人身心为目的的学校教育。2.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是教育过程的主体。4.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是教育区别...
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错题整理
1.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是双趋冲突。2.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3.印刻现象从某一方面为本能理论提供了支持 劳伦兹 4.加涅提出了积累学习模式。5.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
教育学心理学
单选题 1 以下哪位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选d a柯姆斯 b马斯洛 c罗杰斯 d 皮亚杰。多选题 1 学生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选abcd a 主动性 b 被动性 c 间接性 d 计划性。2 以下哪些是影响人脑发展和机能的因素 选abcda 营养 b 情绪 c 环境 d 饮食 填空题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