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整理

发布 2022-10-16 20:09:28 阅读 3931

第一次考教师资格证,才复习教育心理学,自己总结的,跟大家分享,希望各位考友多补充多改错。

另:谁有总结教育学的能分享一下吗?

根据书里出现的高频各种教育心理学家及别的人物总结。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初创阶段,“教育心理学之父”,尝试错误说(联结学习理论):猫走“迷笼”实验,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通过猫走迷笼实验提出试误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只是,以便与新知识联系。根据获得知识方式的不同,分为接受学习,即老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一般遵循逐渐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发现学习,即由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与旧知识相连。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1、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2、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与清晰性。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问题解决的四阶段: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填补缺口,检验。

弗洛伊德:教育心理学发展时期(20世纪20至50年代),精神分析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构**格,强调生物本能与婴儿期的经历,5岁以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人格发展分五阶段:口腔期(出生至12至18个月),**期(从月至3岁),性器期(3至6岁),潜伏期(5至12岁),***(12岁至成年)

布鲁纳: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2023年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为4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一、学习观,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二、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

普遍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康拉德·劳伦兹:小鸡、小鸭实验被引用到“关键期”这一概念,即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适当的条件下才能出现岁儿童的口头语言。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图式、同化、顺化、平衡。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性思维),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命题运算阶段)。

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实验。儿童道德的发展具体有4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5-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岁-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威特金:场依存与场独立的认知方式。

杰罗姆·凯根:冲动型与思考型的认知方式。

斯腾博格: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的认知方式。

瑞德:学习风格分类: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小组型、个人型。

席尔瓦和汉森:学习风格分类:感官—思考型(掌握型学习者,强调记忆)、感官—感受型(人际型学习者,强调关系及感受)、直觉—思考型(理解型学习者,强调推理或解释)、直觉—感受型(自我表达型,强调想象或创作)。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每一种智能都具有同等重要性,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8种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各种智能相对独立的存在。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联结学习理论),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联结学习理论),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日常行为大部分属于操作性行为。

行为之后的结果是影响行为再次发生频率的决定性因素。应用包括强化的应用,惩罚的应用。

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正强化、负强化。

苛勒:完形顿悟说:大猩猩解决接竿问题(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小鸡啄米实验”证明“关系转换理论”的学习迁移理论。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的主体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的越清楚,并能加以概括化,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越加普遍。“顿悟”。

托尔曼:白鼠迷宫实验(认知学习理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称之为“潜伏学习”

班杜拉: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理论,行为主义)直接强化(奖励、惩罚),替代强化(榜样),自我强化(自我评价与监督)。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人的行为受到行为的结果因素,即结果与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影响。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有4种:

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社会学习理论(道德理论)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四个部分组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统称缺失需要,第五个为生长需要。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和他一起提出)成就动机有两种倾向:力求成功,追求成功及带来的积极情感;避免失败,避免失败及带来的消极情感。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与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归因。多数情况下,人们只归因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

沃尔夫:形式心理学说(官能心理学)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学习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詹姆士:相同要素说。在桑代克的迁移实验基础上,修改为共同成分说。

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是,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学习,即产生迁移。学习经验中常有两种可能的干扰,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贾德:概括说(学习迁移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水下击靶”实验。

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陆钦斯:“量杯实验”证明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影响学习迁移。

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进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规律是先快后满,呈负加速型。

安德森:心智技能学习三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学习五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语言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语言动作阶段。

弗拉维尔:“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个体、任务、策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构成,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自我怀疑、自我检验和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调控,是更高级的学习策略。

格拉斯:格拉斯模式(问题解决理论与模式)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4个阶段,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制定计划,重构问题表征,执行计划和检验结果。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海因茨难题”,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取向;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特罗斯:团体领导技巧,包括三方面,反应技巧,交互作用技巧,行动技巧。

教育心理学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整理。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习与教育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 年龄,性别,文化差异 和个体差异 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需要差异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教...

教育心理学整理

论述 50 1.班杜拉 与 自我效能 有关,如何提高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 自我效能感 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

教育心理学整理

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 什么是意识?意识有哪些特点?意识,即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特点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反映 心理 意识的演化。到了人类阶段,心理发展又达到了新的水平。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也创造了人的意识。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 心理对现实的客观依存性。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