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题整理

发布 2022-10-16 20:30:28 阅读 9848

《教育心理学》考题整理。

一、结合自身谈谈你对教师成长的理解及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对教师成长的理解: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号,但更代表一种能力与素养,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

1.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包括:

工作适应期、目标定向期、自我探索期、成熟创造期。

2.优秀教师的基本要素包括:

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科研知识等)

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关于课堂情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辛涛、申继亮、林崇德,1999)

技能(教学的方法与艺术——寓教于乐、寓教于智、寓教于美)

人格(高尚的师德、健康的心灵、优良的品性)

3.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应具有:

动机: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苏醒的过程,或者说不断“觉醒”的过程。一个人要成长,必然的前提是他自己的“愿意”,因为某种契机,突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需求。

学习:向书本学习、同行学习、时间学习。

反思: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用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

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反思。

理论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

超越与创造。

二)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

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

对教学论、课程论、品德论有重要意义;

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的研究成果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如阅读障碍、多动症等);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并干预学生;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的图式轻轻松松地解释新事物时,就说明他们处于一种发展的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平衡状态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随着儿童的成长,当儿童现有的图式无法充分理解或解释新情境或新事件时,不平衡状态就出现了。

不平衡状态会令人不舒服,从而促使人们去不断探索解决办法来达到平衡。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儿童主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来实现平衡。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儿童的思维会因此而改变并不断向前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主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来实现平衡。同化、顺应共同构成了儿童适应的两个基本过程。

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图式)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同化和顺应是同一基本适应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借用逻辑和数学的概念来分析说明认知发展的过程,他把运算水平作为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提出了著名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是智慧的萌芽。

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具备心理运算的能力而是主要靠感知和动作进行思维。当物体不在感知运动范围之内时,儿童很难去思考它。 1.初步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2.逐步形成最初的表象思维。

前运算阶段岁),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主要智慧特点:随着表象和语言的发展,这一阶段儿童不再依赖于直接的感知觉和行为,而是运用表象、词语等符号进行思维,皮亚杰将儿童的这一能力称之为真正思维的开始。1.思维的片面性2.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性 4.泛灵论。

5.现象学因果关系6.自我中心言语。

具体运算阶段岁岁),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皮亚杰认为岁这个年龄一般是儿童概念***的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真正的运算性质。换言之,面对问题时,他们能够遵循逻辑法则进行某种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或推理,但此推理思维能力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只限于可见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

(1)思维已具有守恒性(2)思维已具有可逆性(3)序列化(4)分类和类包含。

形式运算阶段岁以上),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儿童思维此时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水平,就代表个体的思维能力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以后再增加也只是他从生活经验中增多知识,而不会再提升他的思维方式 。形式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

认知发展的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每个阶段一般都与特定的年龄段相联系,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

各阶段的出现遵循一定的顺序,从低到高,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但是由于社会文化、教育及个体自身等方面的原因,这些阶段可能提前也可能推迟。

每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形成的必要条件,下一个阶段的结构要以前一个阶段的结构为基础。

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启示:一)教育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育的目标并不在于简单增加知识量,而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于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学活动要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状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平衡状态。为此,一方面要提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同化),另一方面,又要提供与已有经验相矛盾的内容(顺应)。

二)教学内容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

智力的塑造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智力发展的阶段来设计课程。教学既不应该滞后于儿童的发展阶段,也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去拔苗助长。

三)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认识发生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意义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意味着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后才能被学生所真正认识和掌握。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是否在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

他认为,有三种需要不同学习方式来学习的知识:社会知识、物理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后两种知识主要不是通过他人来教,而是透过儿童“经历”产生经验去学习。

可见,不同的知识其获得的最佳途径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呈现材料的方式也应当不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的学***于需要和兴趣。教学过程中不应把现成的知识体系简单的告诉学生,而应促使学生做一个主动地探索着,自己去组织知识体系,发现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好的教育应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儿童能尝试事物,发现事物的意义;操纵事物,找出事物的原因;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把事物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并把自己的发现同其他儿童的发现进行对照。

这样学习的方式才能促使儿童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三、简述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埃里克森的理论关注自我实现、同一性获得、个人与他人关系和社会文化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作用。

自我及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形成的激活动因是自我,或意识的自我。在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形成自我意识,在面临重重危机的情况下,就会使自我和本我、超我失去平衡而陷入冲突,产生“同一性混乱”。

个性发展的八个阶段。

1.婴儿前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婴儿后期(1~3岁):自主对害羞与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幼儿期(3~6岁):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童年期(6~12岁):勤奋对自卑。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青少年期(12~20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成年早期(20~25岁):亲密对孤独。这个阶段是发展具有爱的能力和会工作的人。如果个人具有了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那他就会形成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

这是人生的中年期。这个阶段的人们开始发展其兴趣与关怀,创造事业,造福社会,生产并照顾后代。繁殖的含义在这里是广义的,除了养育和照顾下一代之外,也指一个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力。

8.成年晚期/老年期(65岁~死亡):自我整合对失望。这是人生个性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个体逐渐步入老年期。他们开始回首往事,对过去的一段生活做总结。

启示:成长的过程是危机相伴的过程,亦是克服危机获得成长的过程。

每个阶段的危机随生理及社会性发展各不相同,具有年龄性特征。

危机能否合理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尤其是教养方式。

应用。学前儿童的教师应鼓励孩子的主动性

一方面,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多给儿童创造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鼓励儿童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

另一方面,教师要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并且能容忍孩子的意外错误。

小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首先,小学教师要确保学生们有机会设立目标并为之奋斗,并且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们展现独立能力和责任心

其次,对受挫而气馁的小学生提供支持,比如设立奖项的时候可以考虑多设几种,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拿到一个奖项。

第三,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尽可能与自己做纵向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

中学老师要支持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首先,给学生提供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范例和一些**的榜样。

第二,接受学生们的流行和时尚,但要正确引导。中学生喜欢模仿、追星,这有利于他们同一性的形成,但是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他们向良性方向发展,避免影响他人或者妨碍学习。

第三,给中学生以支持,也要给予真实反馈。真实的反馈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自己,并且能给他们提供“第二次机会”,从而有利于其同一性的获得。

四、从“自我同一性”看青春期危机及危机解决?

自我同一性是指将一个人的动机、能力、信仰和历史组织成一个恒定的自我形象,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综合性回答。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形成的激活动因是自我,或意识的自我。在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形成自我意识,在面临重重危机的情况下,就会使自我和本我、超我失去平衡而陷入冲突,产生“同一性混乱”。

埃里克森在临床中发现,同一性混乱危害青年的精神健康,轻则引起个性的不良适应,重则导致神经症或精神病,又叫“同一性扩散综合征”。因此,解决同一性危机将成为青年期的一个关键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同一性并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儿童在学前期已形成了各种同一性,但是进入青春期后,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前必须作出的种种选择和决断了。因为青春期儿童身体迅速发展,性成熟开始以及新的指向未来的思维能力的出现,加之即将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和种种选择,如异性朋友、职业理想等等,就使儿童对原已形成的自我同一性发生怀疑。

此时儿童迫切要求了解自我,以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如果儿童在前几个阶段中形成了积极的人格品质(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他解决同一性危机的机会就较多;反之,同一性危机将持续到其人生发展的后继生活之中。

整理中学教育心理学常考题

最新整理中学教育心理学常考题。单选题。1 对滤过器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a 微孔滤膜截留能力强,不易堵塞,不易破碎b 微孔滤膜孔径测定一般用气泡点法。c 垂熔玻璃滤器化学性质稳定,易于清洗,可以热压灭菌d 砂滤棒对药液吸附性强,价廉易得,滤速快e 砂滤棒难于清洗,有改变药液ph的情况。答案 a暂无解...

教育心理学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整理。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习与教育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 年龄,性别,文化差异 和个体差异 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需要差异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教...

教育心理学整理

第一次考教师资格证,才复习教育心理学,自己总结的,跟大家分享,希望各位考友多补充多改错。另 谁有总结教育学的能分享一下吗?根据书里出现的高频各种教育心理学家及别的人物总结。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初创阶段,教育心理学之父 尝试错误说 联结学习理论 猫走 迷笼 实验,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