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整理提纲

发布 2022-10-16 20:28:28 阅读 6519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知识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1)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

2)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3)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3、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

2023年,**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桑代克在202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和1913—2023年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公认的系统而又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称为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2023年由房东岳、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2023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知识点:

1、学习的类别:

按学习结果划分: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

按学习活动性质划分:根据学习的实现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不同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桑代克试误——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提出了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的基本观点: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起稿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映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实验。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问题的基本看法就是,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3、强化的种类,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也可以分为连续强化程序和断续强化程序。

4、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分类,社会认知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5、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苛勒:格式塔的顿悟——完型学习理论。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6、罗杰斯的学习分类。

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罗杰斯等人把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概念:1、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它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的努力程度,从而导致成绩的好坏,而成绩的好坏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3、 认知结构: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4、 图式:是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它表征着行动和经验的某种固定的形式,以帮助我们适应外在的环境。

5、 发现学习: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6、 有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7、 同化与顺应: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则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同化导致增长,顺应导致发展。

8、 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9、 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从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理解。

问答题:1、试误说与顿悟说;

1)桑代克在他的博士**《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中对动物实验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其著名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学习的过程:动物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的联结,即形成s-r的联结。

学习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格式塔的顿悟-完形学习理论,代表人物:苛勒、韦特海默、考夫卡。

基本观点:学习是通过对学习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构成一种完形而实现的,是通过有目的的主动的了解和顿悟而组织起来的一种完形。

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顿悟-完形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本质:

从学习的结果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从学习的过程看,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

评价:在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中,既有顿悟也有试误,但都以试误为开始,以顿悟结束。

2、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学习律包括学习的消退率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

斯金纳认为,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是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是一种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其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控制的。根据这两种行为,斯金纳区分出两种条件作用:应答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相对应,又称刺激性条件作用或s型条件作用)和反应型条件作用(又称操作性条件作用或r型条件作用)。

前者强调刺激对引起所期望的反应的重要性,后者强调行为反应及其后果。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基本原则相联系:第一,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第二,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3、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个体(新年,期望,态度,知识)、环境(资源,行动结果,他人和物理条件)和行为(个体行为、选择和言语表述)三者至今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

社会认知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的四个子过程。

评价:他的理论对人的学习的解释更具说服力。班杜拉的示范教学过程及其步骤,揭示了通过示范进行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注意事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布鲁纳,学习是类目化的过程,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发现法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接受学习:奥苏伯尔,适合陈述性知识学习, 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突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学习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作用。

5、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主义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强调认知冲突,解释低级心理机能。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提出社会文化理论,解释高级心理机能。

提出社会文化理论,提出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

6、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即人本主义的基本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2)开放课堂模式。

3)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第三章。知识点:

1、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的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2、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

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3、 记忆的三种形式,记忆分为:感觉记忆,容量几乎是无限的,视觉信息在1秒之内,听觉信息在2秒之内。

短时记忆,容量十分有限,保留时间是10—20秒。

长时记忆(包括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三种。容量非常大,甚至是无限的。

4、 干扰的两种形式,干扰分为倒摄干扰(指后来学习内容对先前学习内容的干扰),前摄干扰(指先前学习内容对后来学习内容的干扰)。

5、 原理或规则学习的形式,原理或规划的学习是通过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种方式来进行的。

即原理——例证学习;和例证——原理学习。

6、 问题解决的过程,表征问题;⑵拟订计划;⑶克服障碍;⑷执行计划

7、 程序性知识掌握的阶段,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8、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类型。

程序性知识包括两种类型:模式识别学习和动作步骤学习。

概念:1、 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对首先呈现的部分学习得好,叫首因效应;

对最后的部分学习得好,叫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结合构成了系列位置曲线。

2、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讲,是个人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元认知的定义包括两方面:

对自己的认识、加工以及认知和情感状态的认识;有意识、有目的地检测和调节自己的认识、加工以及认知和情感状态。元认知由元认知认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

3、 问题,问题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包括:给定、目标、算子三个基本成分。

4、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5、 程序性知识。

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问答题:1、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等人提出一个信息加工模型,代表认知心理学家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观点。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信息储存库、认知加工过程、元认知。

该模型认为个体完成学习任务时的信息加工流程表现为5个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与记忆、元认知。

教育心理学整理提纲 自制版

专题一认知心理活动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一 感觉的内涵。1.感觉的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产生的条件。1 直接作用于我们人体的 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2 接受刺激的相应的感觉器官。外界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 通过转换器 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传输给大脑...

教育心理学 复习提纲整理版

10小教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师扮演的角色 良好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 专家教师于新手教师在课前 课中 课后教学行为的主要差异。1 教师扮演的角色 知识的传授者 团体领导者和纪律执行者 家长 人 模范公民。2 良好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 特征归结起来,涉及到两方面 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认知...

教育心理学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整理。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习与教育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 年龄,性别,文化差异 和个体差异 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需要差异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