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整理提纲 自制版

发布 2022-10-19 03:47:28 阅读 5333

专题一认知心理活动第一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一)感觉的内涵。

1.感觉的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产生的条件。

1) 直接作用于我们人体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

2)接受刺激的相应的感觉器官。——外界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通过转换器)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传输给大脑皮层;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附表:内部感觉(视听嗅味温冷触痛)和外部感觉(平衡,运动,机体感觉—饥渴痛)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以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差别感受性(刚刚觉察出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

2.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视觉暗适应:从明到暗,感受性提高;明适应:从暗到明,感受性降低)

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灰纸在白色背景暗,黑色背景亮先后对比:吃糖后吃橘子)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望梅止渴)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盲人听觉和触觉相对提高;聋哑人视觉发达)

联觉:红色促使多吃快吃,白色安定,细嚼慢咽;绿色蓝色使愉快减少食量或多吃蔬菜。

3)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感觉暂时保留下来。

3.感受性通过练习、训练可以提高。

三)初中生的感觉发展特点。

1)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区别各种颜色的精确性明显提高;

2)听觉感受性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区别音高的能力明显增长;

3)运动觉和平衡觉不断提高,使能完成更为复杂的动作和活动;

二、知觉。一)知觉的概述。

1.知觉的内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感知觉的作用: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科学发现和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

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必经途径;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知觉的分类:

1)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

2)时间知觉: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

二)知觉的基本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影响因素:对象与背景差异性、物体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强度以及知觉者的需要、目的任务、兴趣、已有知识经验;如:听课对教师语言选择;双关图形;

2.知觉的整体性: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与刺激物的组合特点。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和言语指导。

如:斑点马图。

4.知觉的恒常性:在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

三)初中生的知觉发展特点。

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提高。

3)知觉的逻辑性增强。

第二节注意与观察(p10—16)

一、注意。一) 注意的内涵: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二) 注意的分类。

1.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主要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

强度,是消极的注意,注意的初级形式,但不易产生疲劳)

2. 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体现能动作用,是人类特有的注意。

种类,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易产生疲劳)

3. 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有意注意基础上产生,更为高纺的

注意形态,兼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优点,有目的性,不易疲劳)

三) 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的知识经验;个人的活动任务;

2.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对象上。(时间上的特征)

影响因素:对象是否丰富多变;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如复杂时间长,应适当变化;主体状态。

3.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几个不同的对象。

4. 注意的转移:根据新任务,主要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对引起注意的新事物的意义理解程度;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已有的习惯;

四)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扩大注意的广度(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教师的注意广度扩大有利师生间的互动)

2. 利用注意的起伏(注意预设每隔10-15分种的一次活动转换,有助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

3. 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语言等利用积极因素)

4. 有意注意的规律(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五) 初中生的注意发展特点。

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

注意的稳定性发展,女生要优于男生;

有意注意中,初中生的注意的选择性比较明显;

注意的转移速度逐渐加快,并已能对注意进行合理分配。

二、观察。一)观察与观察力。

1.观察:受思维影响的有意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活动,是高水平知觉,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2.观察力:构成智力的要素之一,存在个体差异。

二)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目的;

2.根据观察目的任务选择观察的方式;

3.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4.充分运用已成为经验;

5.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

第三节思维与想象(p17—30)

一、思维。一)思维的概述。

1.思维的内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或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属认识的高级阶段,具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2.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分。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但很大程度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直接支持;

2)开始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开始认识事物的相对性;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关键期,从初二到高二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4)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但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

3.思维的品质。

1)深刻性: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广度,深度和难度。

采用一题多变,设置隐含条件,模型转换,多题归一等问题情景。

2)灵活性:思维活动灵活程度(思维起点,思维过程,概括、迁移能力,组合分析,思维结果)

运用已知知识,逆向思维,典型习题总结规律。

3)独创性: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可对知识多种组合,一题多问,变换思维角度。

4)批判性: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正确性。

敢于质疑,教师采用悖论,巧设误区。

5)敏捷性:思维活动的速度,智力的敏锐程度。教师可从速度与基础知识进行训练。

4.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二)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具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

2.创造性思维的形式: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多路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

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随年级增长而提高,在发散性思维上,男生发展速度超过女生。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类比思维训练;重组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脑力激荡训练;迁移思维训练;突破定势训练。

二、想象。一)想象的内涵。

1.想象的定义: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基本特征:新颖性和形象性)

2.想象的分类:根据是否有预定目的。

1)无意想象:如梦。

2)有意想象:根据创造水平和新颖程度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构思新表象的过程,新形象从未出现过。

幻想:个人渴望的,指向未来的想象(分为科学幻想,理想,空想)

3.初中生想象的发展特点。

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再造想象高度发展,创造想象开始发展;想象内容更加现实化。

二)想象力的培养。

1)培养再造想象:书本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也需要想象。

要正确理解使用语言、符号含义,有足够表象储备。

2)培养创造想象: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第四节言语与记忆(p30—37)

一、言语。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二)言语的种类。

1.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独白言语,对外言语2)书面言语。

2.内部言语:非交际性语言。

二、记忆。一)记忆的内涵。

1.记忆的定义: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基本环节)

回忆: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重新回想;再认: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能重新辨认。

2.记忆的分类:

1)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

感觉记忆(存储时间:0.25—2秒)

短时记忆 (保持时间:5秒—2分钟以内,复核是它的重要保持机制,容量一般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容量没有限度,永久性的存储;)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外显记忆(意识控制下过去经验的有意识影响)和内隐记忆(无法意识下的无意识影响)

4)程序性记忆(不需要意识参与)和陈述性记忆(需要意识参与)

二)遗忘规律。

1.遗忘曲线(保持曲线):对所识记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出现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德国艾宾浩斯:识记最初遗忘较快,后逐渐减慢,“先快后慢”

2.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复习。

影响遗忘因素:时间因素制约;识记材料的重要性;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材料开始和末尾记忆效果较好,中间容易遗忘;

教育心理学整理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知识点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1 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2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3 是一门基...

教育心理学 复习提纲整理版

10小教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师扮演的角色 良好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 专家教师于新手教师在课前 课中 课后教学行为的主要差异。1 教师扮演的角色 知识的传授者 团体领导者和纪律执行者 家长 人 模范公民。2 良好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 特征归结起来,涉及到两方面 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认知...

教育心理学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整理。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习与教育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 年龄,性别,文化差异 和个体差异 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需要差异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