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概念题。1、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学习的心理学涵义: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学习迁移p85: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包括了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4、意识、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含义p103
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
自我,从内容看是指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从在自我意识中发挥的机能看,可以分解为主格我和宾格我。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也就是主格我对宾格我的存在、活动及活动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映,是对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反映。
5、群体是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6、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7、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8、知识的概念与知识学习的概念。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学习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9、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概念
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教学评价是依靠教学目标,对学习成绩测验所得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简答题。1、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环节 p2
1)明确教学目标
2)任务分析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4)课的设计
5)教学 6)评价
2、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心理学应为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2: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教育性原则。
4、研究方法p13: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法。
5、大学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p23
1)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6、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p28
1)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
2)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4)情绪、情感的内隐性
7、学生学习的特点p39
1)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经验,它和科学家的主要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识别活动是不同的。
2)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3)学生的学习活动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8、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p43
1)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2)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3)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9、学习动机的分类p66
1)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2)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3)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10、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p71
1)强化动机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强化必不可少)。
2)成就动机理论(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3)归因动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
4)自我效能理论(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之强弱,将决定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
11、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p78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2、学习迁移的理论与最新研究进展p88
1)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
2)相同要素说:迁移的关键在于相同要素的存在,而非官能的改善。只有当测验情境与先前的学习情境存在相同成分或要素时,迁移才会发生。
3)概括原理说:在前一种学习中,通过对经验的概括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的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4)关系转换说: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时产生迁移的决定因素,学习迁移是学习者突然顿悟了两个学习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5)学习定势说:学习方法一旦为学习者所掌握,便会形成一种方法的定势,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6)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对刺激与反映的相似性对迁移之影响的进一步说明。
7)迁移理论的新发展:
研究进展:1)认知结构与学习的迁移:一般的迁移是知识学习的重要迁移形式,知识的学习过程为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或建立编码系统的过程。
2)学习程度与迁移量的关系:先行学习的程度或水平与迁移到后继学习中的迁移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实际而重要的问题。
3)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与迁移:由复杂到简单的傻任务更容易发生迁移,其根据是复杂的任务包括了简单任务的全部因素,而且还包括了某些外加因素,因此容易迁移。
4)迁移假设理论: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提出和检验一系列假设,形成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这种通过假设形成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会影响以后对类似问题的解决,即可以迁移到以后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去。
13、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p99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讲授学习方法
14、自我意识的结构p104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15、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进程p106
1)自我中心时期
2)客观化时期
3)主观化时期
16、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p105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2)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的心理活动
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17、群体对个体的影响p119
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社会助长作用、社会阻抑作用、社会惰化)。
2)从众和服从(从众、服从)。
18、从众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p121
从积极方面讲,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消极方面讲,传统中的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或社会上不良风气,也会产生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从众。
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
情境因素(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的一致程度)。
个性因素(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水平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关系; 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
19、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p130
特点(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系统的开放性、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意义(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人的身心发展;有助于建立联系,丰富心理内容;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
20、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p132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抱怨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2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p143
从广泛和根本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目标是:
1)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并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3)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内容: 1)智力发展的教育
2)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3)环境适应教育
4)协调人际关系的教育
5)健康人格的教育
2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p139
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
2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p146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
3)设立心理健康专业机构
4)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4、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 p170
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学生集体的管理者、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的“心理调节者”。
25、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 p174
1)教师的认知特征(智能、学科知识、学术)
2)教师的人格特征(理解别人、与别人相处、了解自己)
3)教师的威信
26、问题解决的理论。
试误论、顿悟论、杜威的五步模式(疑难、分析、假设、检验评价、结论)、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准备、孕育、明朗、验证)。
27、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基本条件的储备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训练
3)训练的程序
28、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创造性的原则:
1)创设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
2)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3)引导全面发展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4)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脑力激荡法
2)隐喻训练法
3)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
29、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的作用
有利于检验教学成效,有利于调整和改进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论述题。1、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 p182
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但教师本身的条件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因素。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资料。题型 一 单项选择题 10题 10分 101 二 名词解释 5题 20分 54 三 简答题 5题 40分 58 四 论述题 2题 30分 215 一 选择题 不需要背,只需要了解他们提出的观点即可 1.加涅提出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第一章。名词解释 1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2 高等教育心理学 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领域有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
《高等教育心理学》 答案整理 缩印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重点掌握的题目。1 高等教育心理学 p14 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 教师角色 p25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着。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 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