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00:19:28 阅读 2123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注:考试题型:客观题20分(其中单选题:10题10分、判断题:10题10分);简答题60分(10题);论述题20分(2题)。

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记:知情意)(p2)

2、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华生、斯金纳;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p4-5)

3、“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p6-7)(简答题,记住图示并理解)

教师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是有理智有情感的人,有着其他工作对象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因此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学生的特点,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因人而异的发展目标。

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这种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这种思想即“最近发展区理论”。

4、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标志:202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p7)

5、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p8)

6、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p11-12)(简答题)

教师的威信包括职业和人格威信,通常教育心理学上讲的是人格威信,其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表现为: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名片效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观点是否一致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自己人”效应(若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好感效应(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则会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7、教师的三种教学水平:尝试式、因循式与策略式。(p17)

尝试式:没经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就走上教育岗位,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少慢差费,学生学习负担重。

因循式:教师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知道如何教,但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教学效果:略高,但还不能充分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策略式: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技术的基础上,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情境及教师自身素质等,选择有效的方法,灵活地创造性进行教学,并能对教学过程及效果作出反思和调控,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即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教”。

8、学生学习的特点(p30-31)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过程,其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开发智能,培养个性,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其特点为: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9、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p31-32)

大学生学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学习内容上的特点,包括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和争议性、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二是学习方式上的特点,包括自学形式占主导地位;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提高;课堂与课外及校外学习相结合。即自学为主;自觉性高;课堂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记忆法:内容上二高一实践,方法上二自一结合)

10、学习的类型(p32)

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我国心理学界将学习分为四类:知识的学习(包括学习时的感知和理解)、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学习、品质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包括学习时的感知和理解;技能和熟练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11、桑代克尝试错误说中学习的三个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p32-33)

准备律:当一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若给予传导且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当没有传导准备时而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练习律:“任何一个对某一情境有反应”和该情境的联结强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练习次数成正比。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起可改变的联结时,若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联结力量就会增强;若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联结力量就会减弱。

1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说中,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及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p34-35)

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必须多次结合,才能形成条件反射活动;中性刺激的给予,一定要在无条件刺激的同时或在它之前才能形成条件反射,反之则不能形成;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不能过长;要避免一切可能的外界及内部的无关刺激,减少一切可能发生的无关反射;实验动物一定要在大脑皮层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才能接受外界及内部的刺激信号;作为中性刺激的一切信号,必须要为动物的各种感受器官所能接受。

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泛化;分化;高级条件反射。

13、布鲁纳认知发现说理论(p36-38)

也称发现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即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提倡发现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14、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理论中,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p41)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理论,也称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其认为,为了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并根据这两条教学原则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先形组织者的含义: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结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一种引导性的材料。

15、记忆的三种模式及其间转化条件(p41)

三种模式: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信息持续时间在0.25~2秒的极短的记忆);短时记忆(信息作用时间一般在5~10秒钟之间,其中信息以语言听觉形式进行编码组块,容量为5~9个组块);长时记忆(信息以意义的方式进行编码组块,其信息容量范围是5万到10万个组块)。

三种模式的转化:信息如受到注意时,感觉记忆就转入短时记忆;如若继续予以注意或复述,便可转入长时记忆。

1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p44-45)

知识观:科学的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假设,而不是绝对的、唯一的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即是一种解释,不是最终答案。

学生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教学应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协助学生建构意义。即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

学习观: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知识。即学习不是被动的。

17、学习动机的类型(p54)

奥苏伯尔在其《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8、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56)(论述题)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学习动机是有效进行学习的前提,同时学习动机的巩固与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学习动机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耶尔克斯——道得森定律(倒“u”曲线)认为:中等程度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成反比):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

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19、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公式: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m=v·e)。(p59)

激励力量:指学习动机激励水平的高低,它表明被激发的学习动机的大小,即为达到学习效果而做的努力程度。

效价:指某一学习目标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价值。

期望值:指人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导致所想得到的学习效果和目标的主观概率,即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得到奖酬的可能性。

20、成败归因理论(p61-62)

成败归因理论的提出者是海得,在其基础上,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把归因从三个维度分为:内部和外部归因(控制源维度)、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稳定性维度)、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维度);把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个因素:能力的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主要表现三个方面: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判断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21、自我实现理论(p62)

也称需要层次理论,是由马斯洛提出,基本观点: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并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2、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p64-69)(简答或论述)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是因为他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这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定难度的课题,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这种情境下最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心理学

3 斯金纳 强化说。基本学习观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情境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s r联结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负强化。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化 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阳性强化 行为伴随喜爱的刺激出现阴性强化 行为伴随讨厌的刺激解除惩罚...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略。1 1.简论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p32 34 1 促进教改,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 2 改善和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3 提高,促进大学生学习效率 4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2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31 32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2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3 德育心理 ...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略。1 1.简论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p32 34 1 促进教改,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 2 改善和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3 提高,促进大学生学习效率 4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2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31 32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2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3 德育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