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发布 2022-10-17 00:15:28 阅读 1219

教育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3.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4.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5.情绪包括(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

6.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7.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

8.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9.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是由一系列(反映动作)和(活动)构成。

10.行为与心理密切相关,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1.心理学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尔);经验论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

12.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2023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3.构造主义学派奠基人是冯特,著名代表人物是(铁欣纳)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14.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15.(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6.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的著作是(旁宗岳)在2023年翻译的日本小泉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于202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17.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四个时期。

1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20.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个案法)。

21.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23.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强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

24.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25.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26.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包括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27.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29.教学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36.师爱的特征包括(职业对象性)、(原则性)、(广博性)。

37.师爱的心理功能包括(激励功能)、(感化功能)、(调节功能)、(榜样功能)。

39.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种。

40.我国教育学家冯忠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43.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44.学校情境中的学习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交往内驱力)。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45.(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

47.(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其分类有1.

(正迁移与负迁移);2.(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3.(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50.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征。

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51.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包括(言语前思维阶段)、(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阶段)和(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53.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55.(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6.根据记忆的内容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根据信息保持长短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57.瞬时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约2秒-1分钟;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生。

58.(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贮存在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主要以(语音听觉编码)的方式存在;对于人类长时记忆系统中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人们主要以(语义编码册)形式进行加工。

60.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6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62.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有(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64.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

65.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也称记忆性知识,著名心理学家称其为语义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其实质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66.广义的知识包括三类: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67.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68.(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69.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70.简答:如何培养心智技能?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71.问题,就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目标)和(障碍)。

72.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73.简答:简述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

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的界定问题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与反馈。

74.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自我观念来看,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75.论述如何全面认识自我?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来认识自我6、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76.品德的基本特征:1、稳定的道德行为2、以道德观念为基础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77.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78.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6-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79.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包括(遵从)、(认同)、(内化)。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包括(醒悟阶段)、**变阶段)、(巩固与稳定阶段)。

80.群体具有哪些特征: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目标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3、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81.偶然聚合的人群称为(聚合体)。

82.(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

83.大学生人计较。

84.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将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22.(简答)教师扮演的多重角色有哪些?答: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

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28.(简答)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有哪些?答: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30. (简答)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有哪些?答:

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

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

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

31.(简答)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是什么?答: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

32.(简答)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有哪些?答: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教育心理学 期末复习。第一章绪论。1 fuller 的教师成长关注理论 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成3个阶段,所有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要经历3个阶段,人们称之为 关注理论 新教师的思想和关注点主义集中在自我生存适应,而后逐渐转向关注教学任务和关注学生。教师成长发展的阶段实质上是教师从新...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1.教育心理学概述 学生与学习心理 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2.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识记心理发展 自我统一性 学习准备 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个体社会化 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的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 行为规范 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过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许多具体 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 典型的 本质的心理特征。人类的学习 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