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2023年,德国冯特,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著作《生理心理学原则》
注意: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又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有预定目的但很少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状态。
注意能力有4个方面的标准:
注意的广度:就是个体在同一个时间内能够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注意持续的时间的长短。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个时间里把注意指向至少两个对象以上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的要求,个体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记”的过程,称作“识记”;第二阶段是“存”的过程,称作“保持”;第三阶段是“忆”的过程,称作“再现”。
根据性质分: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
个体是否意识到“忆”的活动: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时间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大记忆的比较,时间容量上:
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10种):
时间因素、材料的重要性、材料所处的位置、材料的性质、材料的数量、记忆方式方法、识记的任务和目的、记忆线索和情景、复习方法、个体的身心状态和关注程度。
舌尖现象(暂时性遗忘):是因为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这种抑制来自于多方面,比如被有关事物的其他部分特征的回忆掩盖了所要回忆的那部分特征,又比如回忆时的情境因素以及自身情绪因素的干扰等。而消除了抑制,如经他人提示、离开回忆困难时的情境、消除紧张情绪等,舌尖现象就会消失。
想象:是指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加工改造的4种方式:夸张、黏合、拟人化、典型化。
思维:是对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主要强调思维能够借助于某一媒介去反映人类不能直接把握或认识的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指思维能通过对事物感性材料的探索,从中抽取出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性或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思维的两类过称:一类是基础的基本过程,在人类各项基本活动里都离不开的过程,包括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另一类是建立在基本过程的基础上,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基本过程的复杂过程,在社会生活里显得相当重要,当前心理学家们又作为专题研究的过程,如获得概念、推理、问题解决、决策等。
需要:是个体的身心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感觉到身心处于某种缺失状态而力求去弥补的心理倾向。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个体的基本需要分为从低级到高级的7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己补充)
2)前四种需要是缺失性需要,后三种是成长性需要。因缺失而产生的需要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如果不能满足,个体将不复存在,而一旦满足,其需要强度就会急剧减弱,不再成为此时个体行动的推动力。成长性需要不是个体存在必需的,如果不能满足,个体的生存不会受到威胁,一旦满足,将使个体生活得更好。
而且,这种需要和缺失性需要不同的是,他的力量因获得满足而得到增强,而不是减弱,所以这类需要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3)这7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只有低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而高级需要产生后,为了满足高级需要,个体可能忍受或阻止低级需要的满足。
在某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成为组织行为的推动力量,已经满足的需要,其力量就减弱,不再是当时行为的推动力量。
4)各层次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呈金字塔状。以最低级的生理需要为行为主要推动力量的人口比例是最大的,由下向上。需要层次越高,以这种需要为主要推动力量的人口比例越小。
真正以自我实现需要为推动力的人口比例是极小的,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动机:是个体采取行动的直接动力,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
什么能引起动机: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目标理论。
决定行为结果原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的状况、特征、价值的认识和体验,以及由此形成的意念和意向。
根据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根据自我概念的**:现实自我、镜像自我、理想自我。
自我概念形成的3条途径:
一是通过认识别人,把自己与别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二是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及言行表现来认识自己。
三是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
情绪:是个体对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表现。由独特的主观体验(个体的自我感受)、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和生理唤醒(呼吸、心跳、血液循环、肌肉活动等生理方面发生变化)三种成分组成。
3种基本情绪状态。
心境: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心情,是一种微弱、持久、弥散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描述与心境相对应的另一种情绪状态,它具有强烈、短暂、爆发性的特点。
应激:是当个体突然意识到自己处身于似乎无法应对的危险时所体验到的紧张状态。
基本情绪11种: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恐惧、愤怒、悲伤、害羞、轻蔑和自罪感。
社会性情感3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意志:是个体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行为,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评价意志强弱的4个标准: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毅性、自制力。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中的稳定的、典型的动力特征的总称。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心理特征。有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四种成分。
气质与性格的区别:气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特征,它影响到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使个体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而且这种色彩不会因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方式的不同而改变,具有强烈的稳定性。一个人的一生中,除非受到伤害或药物作用,高级神经的活动特点基本上是不变的,所以一个人的气质一辈子也基本上是稳定的,很难改变。
性格形成后虽然是稳定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个体生存的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或个人经历了重大的人生事件,或个体持续努力去塑造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个体性格也是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的,这就是性格的可塑性。
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良好性格的培养):遗传生物是物质前提;家庭;学校;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文化、风气和时尚、主导**;主观因素。
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是活动进行的必备条件。
影响个体能力发展的因素:
1、生理遗传因素,尤其是高级神经系统,是个体能力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2、环境教育因素是能力发展的外在条件。只有在良好的环境教育条件下,个体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3、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个体的主观努力。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前者是后天的,后者是先天的):条件反射是由于信号刺激引起的反射,一般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是经验所得;而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恒久不变的,是生物的基本生存能力。条件反射要经过大脑皮层,而非条件反射不经过,较低级。
梦是不是想象(是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它是人们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
巴甫洛夫认为,梦是人们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处于不平衡的抑制状态,少数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一些表象被激活,这些被激活的表象由于缺乏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以料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结合而产生的形象。
心理学考试重点
冯特 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创立。行为主义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 心理学论坛 上发表了题为 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的 正式举起了行为主义的大旗。人本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客观性原则 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
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现,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时,心理学开始有了自己的体系,科学事实和研究方法,心理学才从哲学的怀抱里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3 心理的实质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现象具有...
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2.认识过程包括 注意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等心理学活动过程。3.1879年,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第二章 心理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