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重点

发布 2022-10-16 22:49:28 阅读 5522

第一章。

心理学: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的科学。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个体心理学:1,心理过程(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2,心理状态 3,(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科学心理学诞生:2024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问题。

心理与行为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是心理的体现。

心理的本质:心理动机。

两半球各自的优势: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和艺术。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道德性原则。

第二章。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感受性: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yu)限:指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是以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记忆分类:1,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2,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的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记忆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脑中重现出来的现象特征:直观性和概括性。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指由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并影响着后继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向。

创造性思维:有创见的思维。

想象: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与人的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情绪与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调节功能。

意志、动机斗争的形式:双趋斗争、双避斗争、趋避斗争。

知觉特征及各自的含义:①知觉的选择性:人只对自己有意义的外来刺激才注意,选择性地对其进行加工称知觉的选择性; ②知觉的整体性:

指知觉对事物的各种属性统一地整体地予以反映的特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指对事物加工处理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并用概念的形式进行反映的特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指在知觉过程中对事物知觉的恒定或不变性。

瞬时记忆特征:储存时间短、量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短时记忆特征:容量有限、编码方式以听觉为主,也有视觉的和语义的编码。

长时记忆特征:信息保存时间长、信息容量大、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的方法。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之后的最初时间遗忘的最快,之后逐渐减慢,最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1,时间2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3,学习的程度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5,识记者的态度。

如何组织复习:第一及时复习第二分配复习第三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第四复习方法多样化第五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问题解决过程包括的阶段: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1,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2,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1,要有创造欲望和动机 2,原型启发3,积极地思维活动。

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第三章。注意的概念:人的心里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分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注意特征: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物的化性、刺激物的新异性。

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地组织活动、排除外界干扰。

第四章。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动机:指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斯坦福-比奈:智商(iq)=心理年龄(ma)/生理年龄(ca)×100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有许多需要,这些需要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系统。

各层关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五章。心理发展:人的一生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年龄特征:个体的心理在某个年龄阶段具有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点。

心理发展动力:内部矛盾。

心理发展一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制约心理发展因素:遗传作用、生理成熟作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青少年生理发育对心理产生的影响: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产生了**感 ;每一个青少年都关心自己体态的健美和身材的高矮,并常与同龄人作比较;有的青少年因为自己不称心的身材而忧虑、苦恼;有的青少年因为怕与别人比较而避免与别人交往,(详见151页)

第六章。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由先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动机:推动并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

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美的智力活动方式和躯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高原现象:努力学习到一定程度后,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与效率):在一定限度内,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超过这个限度,工作效率随之降低。

促进陈述性知识巩固的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

奥苏贝尔提倡的学习方法:有意义学习。

布鲁纳提倡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种类:1,从内容分:知识学习和迁移、技能学习的迁移以及习惯、态度迁移 2,根据影响不同: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从迁移影响效果:正迁移和负迁移。

学生学习特点: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以接受简介经验为主。

学习动机组成:1,学习的目的性2,成就动机3,归因方式4,认知内驱力5,自我提高的内驱力6,交往内驱力。

第七章。课堂纪律: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罗森塔尔效应:指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抱以的期待和热爱而使学生出现相应发展的现象。

蔡加尼克效应:人们对未完成的工作的记忆由于已完成的工作的记忆的现象。

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

组织课堂纪律的基本方式:1,搞好课的组织2,运用非语言线索予以调控3,有选择的强化正当行为4,表扬其他同学5,有效的运用惩罚。

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处置与矫正:a,原因:人格适应不良、寻找注意与地位、逃避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过度活动 b处置与矫正:

正确认识课堂行为、实施行为矫正、给予心理辅导、协调伙伴关系。

对比场独立者与场依存者的学习特点:场独立者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场依存者学生一般比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的依赖外在反馈,对人比对动物更感兴趣,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化的,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发掘各自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个人才智是、才是真正的智力,造就了与、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课堂心理气氛:师生在课堂中相互作用的过程。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开展小组讨论。

二、多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四、讲究提问的方法。五、注意处理课堂的冷场。六、赞许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第九章。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道德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1、静态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2动态结构:定向系统、操作系统、反馈系统。

观察学习:指儿童的学习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他人在相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

移情:一个人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幼儿和他父母之间通常存在着以赞成或以绝对服从权威为特征的关系第二阶段:

自律的道德反映了父母与儿童从在早期以赞成或绝对服从权威为特征的“服从取向”的关系转变为一种更加合作、更加尊重的关系。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

服从和惩罚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阶段。第四阶段: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学生不良品德形成原因,如何矫正:原因:家庭及其教养方式、学校环境和教师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不良社会风气、学生品德的主观因素矫正:

1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2了解不良行为的动机、3提高道德认识,增强是非感、4抓住时机,促进转化 5 锻炼意志力,巩固良好行为习惯。

第十章。心理健康: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指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教育。

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2,正确评价和悦纳自己。3,接受他人,善与人处。4,乐观进取,反应适度。

5,智力正常,人格完整。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第十一章。心理咨询: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技术,通过语言、文章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指导的过程。

心理咨询原则:信赖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保密性原则、矫正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学复习重点

1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概念 例子。条件反射 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望梅止渴 谈梅生津。非条件反射 是人和动物通过遗传而来的本能反射。食物反射 防御反射 性反射。2 马斯洛的5个需求层次。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掌握名词。23 无意注意 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 有目的性,又不需要作较大努力的注意,叫有意后注意。30 直觉 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问题 新事物和新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

心理学重点复习

主动性 可重复性 精确性。第二章。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作用 感觉是人类一切知识的 是机体同外部世界保持信息平衡的重要条件,是一切较高级 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二 知觉是人脑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与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