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

发布 2022-10-16 22:48:28 阅读 7634

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为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a.

为教育现象解释与研究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b.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c.帮助教师分析、**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他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智力的个体差异:

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有所不同。

2、结构差异,即智力在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3.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差异既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有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个体的主观努力的影响。在后天的影响因素中,学校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就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学校通过以下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时进行早期教育;通过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智力等。

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志方面。中学生的意志特征主要体现在是否遵纪守法(自觉性);有无自制力;对学习、工作的坚持性程度以及胆量的大小上。一般来讲,初中生的意志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到了高中,学生的意志力才日趋稳定。

2、情感方面。就情感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情感来说,初中生情绪变化很大,易冲动,情感和爱好都还不够稳定,因而缺乏持久性;到了高中,情感特征基本定型。3、理智方面。

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类型上以及智力品质上。一般来说,初中生处于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智能的最活跃时期;而高中生处于理智特征的成熟期,亦即思维的成熟期。

智商?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区别:

智商就是智力商数,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为智力商数=(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而离差智商是把一个人的智力测量分数与同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作为智商。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比较的对象不一样,前者是与自己年龄对照,后者是与同年龄的他人对照。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各自优势: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信息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包括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

场独立型者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型者对事物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认识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及其应用: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的姐姐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能促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哪些心理品质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是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人以反思的依据。

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做到人格独立。2、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有潜意识的积极动力。3、制定积极向上的目标和计划。

人格的本质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

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青年期的心理特点: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精神生活空间扩大。青年期突破了少年期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的活动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青年人开始独立于社会交往,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时,社交结构也由简单向复杂化发展,跨越了一个较大的心理跨度。青年离开家庭跨入社会,同时开始了以智力生活为重要特征的精神生活。他们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了解过去、观察现在、**未来、有限地扩展视野。

2、心理发展显著,认识能力明显提高。随着实践活动的明显增加,青年的思维活动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从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出现了特有的独立批判性和创造性,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理想、信念、人生观初步形成。由于自我意识基本成熟,青年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以及对别人与社会的评价已经达到一定得水平,当然还不成熟全面,所以还会产生种种复杂的矛盾。

3、性机能的成熟。性的问题,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问题。由于性机能的成熟,青年出现了很多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内心情感体验。

但因缺乏必要的性科学知识,对性冲动又缺乏心理上的准备,从而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羞耻心及不安感等心理矛盾,随之又会产生对异性的向往和爱慕。这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4、情感日益丰富。

青年的情感发展日益丰富。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都有很大发展,爱情的体验也已出现。但遇事仍激动,不善于用理智控制感情,表现为情感动荡不定,若受不良思想支配,易导致出现不轨行为。

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不同的个体在这几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4、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以及坚韧性等方面的特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思维开始萌芽。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他们思维的特征是: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个无道德规则阶段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

3.可逆性阶段(8~10岁),此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20 5个4 问答题30 6 5个 论述题 25 1个 案例分析题 25 1个 1 什么是心理结构 p4 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把心理现象分为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1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和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它由认识过程 感觉 ...

教育心理学重点

一 单选。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2.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3.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体现的是注意的哪一品质 注意的分配。4.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5.表象是指人脑 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条件反射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例如,狗吃到食物能够分泌唾液。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 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