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20′(5个4′)问答题30′(6′5个)论述题(25′1个)案例分析题(25′1个)
1、什么是心理结构(p4)?
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把心理现象分为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和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它由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心理活动过程体现着人类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一般特征。
2)个性心理。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面貌上的个体差异叫做个性心理差异,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两个方面。
2、知觉的含义(p29):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综合反映。
3、知觉的特点(p30):第一,就其产生的条件来说,它是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第二,就其反映的内容而言,它是客观事物各部分、各种属性的整体综合反映;第三,知觉的产生必须以人们过去对该事物的多种感觉经验为基础。
4、知觉的恒常性(p35):(1)含义: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2)影响因素:影响知觉的恒常性的因素包括视觉线索的作用以及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5、据记忆的知识类别分类(p41)
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陈述性知识即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处理的是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是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和传授的,是涉及“是什么”的知识。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是指对程序性知识即对如何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的记忆,通常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
6、遗忘的影响因素(p46):(1)、识记材料的时间;(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3)、学习的程度;(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5)、学习材料的意义与作用。
7、记忆里的开发(如何更好地提高记忆力)(p46)
1)、科学识记1、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2、充分利用无意记忆;3、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4、合理地安排记忆材料;5、适当运用记忆术。
2)、有效的组织记忆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2、恰当地安排复习材料;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4、复习方法的多样式。
3)、培养追忆的能力1、明确追忆的目的与任务;2、选择恰当的追忆方法。
4)、创造有利于记忆的条件1、保持身体健康,合理用脑;2、培养完善的个性。
8、思维的分类(p50):1、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是一种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柱的思维。
人在动作中才展开思维,没有动作就不能进行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表象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3、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9、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p58)
能力与知识、技能有着特殊的紧密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共同促进人们顺利完成活动任务。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在于他们内涵不同,具有不同的本质。能力是人们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预示着人们将要达到的成就水平。能力主要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知识是指人们所掌握的人类改造社会的历史经验,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技能是指人们通过联系而形成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是指一个人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能力既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又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并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形成、发展和衰退。
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没有起码的感受力、记忆力,感性知识是无法获取的。没有一定的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理性知识也难以掌握。
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它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难易、深浅和巩固程度。同时,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人的能力会得以提高或产生新的能力。能力的表现离不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10、性格与气质的关系(p72)
性格与气质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相互制约、互相影响,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两者的区别:第一: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更多的是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后天的;第二:
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绪和行为中的动力特征,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是指行为的内容,表现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第三:气质可塑性极小,变化极慢;性格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较为明显。
2)两者的联系:第一:气质可按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
第二: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当某种气质与性格有较大的一致性时,就会有助于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相反会有碍于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掩盖和改善气质,使气质服从于生活时间的要求。
11、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p85):
心理社会性发展八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到一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
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性。
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
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
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
12、皮亚杰的心理观(心理发展的阶段性)(p91)
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至青少年时期划分为四个相互衔接、依次出现而又各具特点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出生时,婴儿只有先天的遗传性条件反射。
随着动作的不断泛化和分化,逐渐发展出应对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到这一段段后期,感觉与动作明显区分,手段与目的逐渐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在此阶段儿童的各种感觉运**式逐渐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语言出现并发展,但他们的词语或其他的象征符号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的知觉表象限制,知觉—行动思维占优势,无法达到任何类型的守恒。
这一阶段儿童智力特点1、属自我中心主义,2不可逆性3知觉的集中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的逻辑与推理能力初步发展,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形象思维占优势,到这一阶段末达到各类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在这一阶段,儿童智力主要特点是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开始区分;能运用假设—演绎进行各种逻辑推理;能合理运用归纳;有特定的形式运算结构形式。
13、知识学习的类型(奥苏伯尔)(p103)
1表征学习:即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他们代表什么。表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词代表什么。
表征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认知结构中建立了相应的等值关系。2、概念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另一类较高级的形式叫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性命题,是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11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个人的经历和图式不断的建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基于这个假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1)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此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2)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5、问题与问题解决(p132)
16、心理定势(p139):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亦即在知识、经验的影响下,解决问题是个人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既有利于问题解决者利用已掌握的种种原则与方法,迅速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认知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问题解决的思路,阻碍问题的解决与认知发展。
17、创造性(p150)
创造性含义是指人类所特有的,利用一定条件产生新颖独特、可行适用的产品的心理素质。
创造性构成要素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精深广博的知识构架、创造性行为方式、创造型动力和创造性意志。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可以共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心里特质,包括个体的智力水平。
个性特征等因素;外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对个体创造性有影响的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同伴等因素。
18、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p161)认为榜样能对学习者产生有效的影响应具备的五个条件:
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第二,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观察者的观察学习。
第三,榜样的示范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都能够做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榜样的行为标准太高,使学习者产生可望而不可即之感,那么对学习者的影响就会受到限制。
第四,榜样的示范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学习者相信榜样做出某种行为是出于自然,而不是出于其他目的。
第五,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
19、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p163):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并进一步将这三种水平分为六个阶段。
水平1:前习俗道德。在这一水平上,个体的道德推理水平主要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7-10岁)。
再分为两个阶段,处于第一阶段的个体会以这种或那种的行为方式来获得奖励并避免惩罚。发展到第二阶段,个体的取向就会转向个人主义和交换。这是只有当个体认为行为对自己是有益的,才会遵守规则。
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并尽力去调和。
教育心理学重点
一 单选。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2.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3.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体现的是注意的哪一品质 注意的分配。4.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5.表象是指人脑 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条件反射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例如,狗吃到食物能够分泌唾液。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 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
教育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四个时期。第二章学习的要点 加捏学习结果分类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强调发现学习 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 上位学习 下位学习 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第三章迁移的分类 横向与纵向迁移 一般与特殊迁移 奥苏泊尔的认知迁移结构理论 动机的分类 生理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