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

发布 2022-10-16 21:08:28 阅读 4453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题型:一、单项选择题 (10题 10分 101)

二、名词解释(5题 20分 54)

三、简答题(5题 40分 58)

四、论述题(2题 30分 215)

一、 选择题 (不需要背,只需要了解他们提出的观点即可)

1. 加涅提出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个信息加工阶段发生的事件为学习事件。学习事件是学生内部加工的过程,它形成了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结构。

与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因而,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

2. 加涅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者。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动机产生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会议阶段、概括阶段、作用阶段、反馈阶段八个阶段的系列所组成的。

其中,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作出反应为止。教学程序必须根据学习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在学习结果或能力(即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确定之后,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工作目标的适当顺序安排教学程序。

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内部学习条件,创设或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 桑代克提出“联结——试误说”

4. 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5. 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6、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

7.成败归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是最早由海德提出的,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在此基础上提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8.自我实现理论(学习动机理论)是由马斯洛提出的人的基本需求的最高层次。

9.自我价值理论(学习动机理论)由卡芬顿提出的。

10、共同要素说(学习迁移理论)是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的。

11、经验类化说(学习迁移理论)是由贾德提出的。

12、关系转换说(学习迁移理论)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

13、学习定势说(学习迁移理论)是由哈洛提出的,做了”猴子实验“得出的。

14、经验整合说(学习迁移理论)是由冯忠良教授提出的。

15、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16、大学生品德修养方法:学习、立志、躬行、自省。

17、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观念的自主性、交往手段的多样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18、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真诚原则、平等原则、尊重原则、互助原则、宽容原则。

19、考前两天看一下要求自学的第10章、第12章和一般的第15章。

二、 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次重点)

从狭义上来说,心理发展只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2、人生观次重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的基本结构包括人生的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评价三个方面,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和生死观等是其具体表现。

3、广义的学习 (次重点)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4、次广义的学习 (次重点)

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为:一是人类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二是人类的学习以语言为中介;三是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5、狭义的学习 (既可以出名词解释,也可以出简答题) (重点)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以学习前人所积累的间接经验为主,而不以直接实践为主;二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等形成的过程;三是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可以避免人类认识活动中的许多曲折和错误,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接受学习 (重点)

接受学习是指在教学系统中,学习内容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呈现,学习者对传授者所传递的经验进行吸收加工,确立起相应的经验结构,实质就是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而不需要自己去独立发现。

7、发现学习 (重点)

发现学习是指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学习者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它需要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8、机械学习 (重点)

机械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无实质性联系,学习者在缺乏先前经验的情况下完全靠死记硬背来进行学习。

9、意义学习 (重点)

意义学习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经验之间的联系,以便理解新的信息。

10、动机 (重点)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1、学习动机 (重点)

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2、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13、诱因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14、自我效能 (重点)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人根据以往经验,对某一特定工作或任务,经多次成败的历练后,确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处理的主观判断。班杜拉的研究表明,个体对自我效能的评估取决于四个方面的经验: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三是书本知识或别人意见;四是身心状况、情感的激发等。

15、学习迁移 (重点)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实质上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6、横向迁移 (重点)

横向迁移又称“水平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简单的说,是指知识、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

17、 纵向迁移 (重点)

纵向迁移又称”垂直迁移”,、累积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更高级的学习)发生的迁移,是由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向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迁移,是低水平技能向高水平技能的迁移。

18、 知识 (重点)

知识分为广义的知识和狭义的知识。广义知识指个体所获得的学习结果,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种类型;

狭义的知识即陈述性知识,也称言语信息,即个体所获得的信息及意义。

19、 技能 (重点)

技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技能包括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心理机制是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的运用,包括认知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综合;狭义技能就是指程序性知识,其心理机制是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的自动化运用。

20、 述性知识 (知道就可以了)

陈述性知识是以表象、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的,这些表征形式整合起来构成一种综合的表征形式——图式。

21、品德 (重点)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2、道德 (重点)

道德是指由社会**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3、自我教育 (重点)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群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24、 社会助长 (重点)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5、 社会惰化 (重点)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6、 角色 (重点)

角色,它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的行为,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确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是个体的社会职能、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

27、 教师角色 (重点)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自身和社会包括国家、学校、家长和学生等对教师群体行为模式的一系列期望,教师既是一种社会角色,又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28、 社会心理角色 (重点)

社会心理角色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

29、 教师的社会角色心理 (重点)

教师的社会角色心理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包括学生及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

30、 教育机智 (重点)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作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和教学措施的能力。

31、教师专业发展 (重点)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32、专家型教师 (重点)

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33、 教学监控策略 (重点)

教学监控策略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而采取的教学谋略或措施。

34、 教学监控能力 (重点)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三、简答题或论述题。

1.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次重点)

答:第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与后天规律。

第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规律。

第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规律。

第四,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

2.简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 (次重点)

答:一是适应准备阶段。

二是稳定发展阶段(此阶段一般经历2—3年左右时间)

三是走向成熟阶段(经过3年以上的大学生活,自我意识进一步提高)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第一章。名词解释 1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2 高等教育心理学 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领域有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前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念题。1 心理发展 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 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2 学习的心理学涵义 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 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学习动机...

《高等教育心理学》 答案整理 缩印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重点掌握的题目。1 高等教育心理学 p14 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 教师角色 p25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着。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 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