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好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21:04:28 阅读 7464

一,名词解释:例如:注意,思维,动机,需要,感知觉。

二,填空.注意的品质,良好的记忆,三选择题:

四:概念辩析:例如:区别,联系,(感觉与知觉)

五:心理现象分析:智者见智,仁者见仁p31.32

六,简答题5个。

七,论述题,注意的规矩在教育中的运用.(2选1)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它研究动物心理,但主要研究人的心理。,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

1)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

(3)科学心理观(心理的本质):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人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答:对同一事物,由于民族不同,所处的历史时代、知识经验等不同,心理反映是不同的。同一人对同一事也会因时间、地点、个人当时的心理状态等不同,心理反映而又多不同。

理论意义。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

2、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

实践意义。1、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2、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

3、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4、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五、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了解》

基本原则: 1、客观性 2、发展性 3、实践性。

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 调查法:4、个案研究法:5.测验法。

1、观察法。

是在日常生活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以了解其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

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它是心理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心理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进行实验的方法。

冯特,冯特(1832-1920)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心理学之父,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2023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了。

2)自然实验法:又叫现场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控制条件而进行心理实验的方法。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一、科学心理观(心理的本质):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理解:人的心理,既不能脱离人脑这个自然基础,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这个社会基础,否则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二)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思考:如何解释“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思考:狼孩卡玛拉事件说明了什么?

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四、反射。一)什么是反射?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成为反射弧,它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 ]

二)反射的种类。

1、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的先天性反射。(先天的,不学而能) 如:当手碰到很烫的物体会马上拿开。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后天习得的反射。这些条件反射是建立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如“望梅止渴”。

后天生活中习得,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区别p26)

1)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2)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

三)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止渴>

2、第二信号系统:凡是以语言,文安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谈梅止渴>,它是人类所特有的。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感觉、知觉概述。

一、感觉。一)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作用。

1、感觉是其它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2、感觉提供内外环境信息,保证了有机体的正常活动。(通过感觉提供的信息来了解机体内部状态和外界事物)

3、感觉保证了有机体同环境的信息平衡,维持了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赫布和贝克斯顿等人于2023年进行的。

二、知觉。一)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

1、区别。1)反映的内容不同。

2)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

3)影响因素不同。

2、联系。1)两者同属认识活动的初级形式,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3)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机械相加。

二、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一、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1、定义: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而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度量感觉能力的尺度。

2、分类。1)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

思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 —反比:e=1/r

二、感受性的变化与发展规律。

一)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二)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同时对比 2、先后对比。

三)联觉。l 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四)后像。l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后像。

五)感觉补偿。

六)感受性的发展。

第三节知觉的特性及其分类, ,

1、知觉的选择性。

1)定义:知觉者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2)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相对关系,可以相互转换。

2、知觉的整体性。

定义:是指在刺激条件不完备时知觉者仍然对事物保持完整的认识。

注:对事物部分的辨认有时依赖于整体,但事物的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

3、知觉的理解性。

定义: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的特性揭示出来。

影响因素:人的知识经验、知觉经验、言语指导(导游对某些自然景物的介绍)

4、知觉的恒常性。

1)定义: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2)分类: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声音恒常性。

二、知觉的分类([,

一)物体知觉。

1、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

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周期性的反应。

形式: 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对时间的**。

3)运动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或位移速度的反映。

二)社会知觉。

1、他人知觉。

1)定义([,

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感知他人的外部特征,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判断他人的心理特征,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2)他人知觉偏差。

1)第一印象:与陌生人初次接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主要依据:1)对方外部特征的直接影响2) 间接信息的间接影响。

2)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形成某种印象之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这个人的其它方面特征。

3)刻板效应:对社会上某一类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

4)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印象较为深刻。

二)自我知觉。

1、定义: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活动的知觉。

2、正确自我知觉形成的主要条件:(1)以人为镜 (2)自我反思。

三)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三、错觉。一)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的知觉。

二)分类1、图形错觉 2、形重错觉 3、大小错觉 4、方位错觉 5、运动错觉 6时间错觉。

三)错觉的应用(军事、艺术)

]四、幻觉: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

]一、观察的定义: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较为持久的知觉。

第四节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五、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完成教书育人任务[,

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

2、正地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

3、除刻板印象。

4、重视运用近因效应。

第四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1、含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重现)

三)记忆表象。

1、定义:是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四)记忆的分类。

1、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

1)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也称表象记忆。

2)词语-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个人经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 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可分为: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特点: 1.保留刺激信息物理特征,鲜明的形象性。

2.保留时间短暂(视觉:0.25-0.5秒,听觉:2-4秒)

3.记忆容量较小。

2)短时记忆。

容量有限(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 :容量大,几乎无限制, ]

1)情境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特定时间地点的事件的记忆。

2)语义记忆: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定的时间空间无关。

第二节记忆的过程及规律。

心理学整理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里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 社会心理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2.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3.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

心理学整理

心理学。一 心理学的概念。一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 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二 人的心理现象。一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和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 喜 怒 哀 惧等 意志过程 克服重重困难 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二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信念和世...

心理学整理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1 运用多种方式扩大学生的注意范围。如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多种技能。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培养学生养成无人监管 无人监督 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培养学生学习的细致程度。3 培养学生加强练习的习惯,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