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 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的研究方法。
4、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地教育。
1、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2、 条件反射: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
3、 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
1、 感觉: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映。
2、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3、 适应:指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暂时起伏波动的现象。
4、 观察: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5、 观察力: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能力。
1、 表象: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2、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3、 后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4、 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5、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
6、 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认识。
2、 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3、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4、 思维定势:指的是以前的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
5、 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6、 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7、 原型启发:指的是以类似事物为原型,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8、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人脑里独特地构思新表象的过程。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 无意注意:是预先没有确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 有意后注意:是有明确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
1、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1、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 心境: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
3、 激情: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4、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 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6、 道德感:是当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知、比较与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情感。
7、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特征产生的体验。
8、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1、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2、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识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 气质:是典型的、稳定的心力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2、 性格:是指一个人现实的稳定的状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3、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方案。
3、 变式:是指教学过程向学生举例子时,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规律。
4、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5、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它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6、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1、 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划和原理等的描述。
2、 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
3、 正迁移:积极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作用,这便称之为正迁移,可以简称为迁移。
4、 负迁移:称为消极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干扰或阻碍作用,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5、 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6、 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7、 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操作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8、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认知技能。它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知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
1、 品德: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2、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3、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4、 道德意志: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5、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一定道德意义的行动。
1、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社会功能。
1、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简答简述题:
1、 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描述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
2、 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些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3、 简答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1、 为什么说脑是心理的器官?
第。一、日常生活经验证明;第。
二、医学临床经验证明;第。
三、科学实验证明。
2、 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 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1、 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2、 说明观察与感知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区别:
3、 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第。
二、对象的活动性;第。
三、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4、 人的外部感觉有哪些内容?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5、 运动知觉包括哪些内容?
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知觉。
6、 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7、 简述知觉活动的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 如何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
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的巩固;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避免回忆材料时的系列位置效应;注意科学用脑。
2、 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先少后多。
3、 简述如何进行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其次,复习要多样化;第三,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4、 记忆有那些过程?
识记、保持与遗忘、再认与回忆。
5、 简述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6、 简述识记的规律。
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合理选择识记方法;运用尝试回忆;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7、 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适当超额学习;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正确组织复习。
1、 思维的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2、 简述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 表象加工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拼合、联合、夸张、典型化、猜想。
4、 简述创造思维的过程。
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5、 简述解决新问题包括哪几个阶段?
准备阶段、孕育阶段、豁然开朗阶段、检验假设阶段。
6、 求异思维有哪些特点?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7、 简答思维的功能。
理性认识功能、学习功能、创造功能、调控功能。
8、 简述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
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1、 注意有何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控制功能。
2、 简述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3、 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很熟练的;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习惯成都等。
4、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
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人的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
5、 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
产生适应性运动;无关动作被抑制;呼吸的变化。
6、 简述有意注意的保持规律。
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激发间接兴趣;组织有关活动、用意志排除各种干扰。
心理学整理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里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 社会心理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2.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3.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
心理学整理
心理学。一 心理学的概念。一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 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二 人的心理现象。一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和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 喜 怒 哀 惧等 意志过程 克服重重困难 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二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信念和世...
心理学整理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1 运用多种方式扩大学生的注意范围。如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多种技能。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培养学生养成无人监管 无人监督 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培养学生学习的细致程度。3 培养学生加强练习的习惯,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