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概念。
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人的心理现象。
一)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惧等;
意志过程: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人的心理过程的进行。
一、心理学的历史——古老的过去。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人贵于万物,是由于人具有很多社会性心理素质,孔子关于“温故而知新”等学习心理的论述,都较深刻的反映了古代学者对心理学现象的深刻反思。
二)西方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西方许多哲学家、教育家康德(不可知论)、伏尔泰(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卢梭(天赋人权 )、黑格尔(逻辑学 )、马克思等)在各自领域中阐述了自己的心理学思想,为心理学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心理学的现状——年轻的现在。
一)心理学的独立。
1.心理学独立的基础。
1)心理学知识积累日渐丰富,已形成了自己的内容体系;
2)心理学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已有别于哲学的思辨方法。
2.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024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与主要心理学流派。
三、我国心理学发展的状况。
中国心理学发展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4年前),传播、移植欧美心理学;第二阶段(1949-1978),学习苏联心理学并试图展开心理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独创研究;第三阶段(2024年至今),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努力将西方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结合起来。
一、心理学的任务。
一)认识心理现象:包括对心理现象的分析、描述、测定等过程,为总结心理现象的规律奠定基础。
二)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只有发现了心理活动的规律,才可以应用规律,指导实践活动,为人类**心理发展、调控心理活动服务。
二、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心理学研究可以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践意义。
1.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3.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系统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
1.观察法:在自然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了解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点:自然、真实、可信;
缺点:费时、难以控制和重复。
2.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严格的控制并创设一定的条件,主动引起某种心理想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精确、可重复。
缺点:打破了人的自然生活状态,在现实中推广受限。
2)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生活条件下,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真实、可信、便于推广;
缺点:无法研究复杂现象。
二)辅助方法。
1.测验法。
采用标准化测量工具测量人的某些心理品质的方法。常用的心理测验可以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
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复习题: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简述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
3.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人的心理的实质。
第一节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一)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证实了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所做的规律性的反应。
2.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通路。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3.反馈:由效应器活动所引起的传入冲动。
二)反射的种类。
1.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不学而能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固有的,是种族遗传的。
2.条件反射。
三)两种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
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信号刺激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是第一信号系统。
2)第二信号系统。
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被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四)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规律:是指兴奋或抑制以刺激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到达一定程度后,又向原发点集中的规律。
2.相互诱导规律: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规律。
相互诱导可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
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了兴奋过程,即为正诱导。
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了抑制过程,即为负诱导。
第二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人的心理**于客观现实。
一)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反映形式。
1.反映: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
2.反映事物质的普遍属性。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1.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现实、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现实、社会现实等。
2.没有客观现实,心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1.从反映的形式看,心理与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不同的,客观现实是客观的,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于现实中,心理是主观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从反映的内容看,每个人的心理都受个人的知识经验、需要、动机、个性特征等的影响。
3.从反映的作用看,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综上所述,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健全的人脑为心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是心理形成的前提条件;而客观现实和人类必要的实践活动则制约着心理的丰富程度和完善程度,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1.试分析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2.如何理解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
3.论述心理的实质。
4.试论述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定义: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实验室所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
二)感觉的作用。
1.感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
2.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的正常活动;
3.感觉有助于维持心理的正常进行。
三)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感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
2.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也叫内脏觉:包括饿、胀、渴、恶心等)。
二、感受性及其变化。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绝对和差别)
感受性的高低是以感觉阈限的值的大小来衡量的,它们之间呈反比关系。
二)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性对和继时性对比两类。
3.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4.联觉: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三)感受性的发展:是指个体感受性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提高的过程。
2.感受性发展的条件。
1)感觉器官自身具有的潜能;
2)相关的实践活动;
3)个人的意志努力。
第二节知觉。
一、知觉的概述: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二)知觉和感觉的关系。
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从定义上看,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
2)从依存条件上看,感觉主要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知觉则较大的依赖于个人的知识经验、需要、动机、兴趣及个性特征等。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1)二者同属于认知过程,是人认识世界的基础;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不可能产生知觉;
3)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高级整合。
二、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1.知觉的选择性:指在一定时间内,知觉只对部分刺激进行清晰的反映,而对其余刺激反映的比较模糊的特性。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性。增大差别,有助于知觉选择;而缩小差别,则不易被选择。
知觉对象的运动。在比较稳定的背景上,运动变化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如新颖性、结构的特殊性等,容易引起知觉的选择。
2)主观因素:
过去经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动机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情绪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理解性。
1.知觉的理解性:指人在知觉时,依据过去的知识经验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意义的特性。
2.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
1)个人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
2)言语的制约作用。一般而言,用于指导知觉活动的言语越准确、生动、形象,知觉的理解水平就越高。
三)知觉的整体性。
1.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知觉事物时,往往把事物的各个属性和各个部分作为完整的整体来反映的特性。
2.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
1)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对象的特点影响知觉的整体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恒常性:指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仍能保持相对稳定性的特性。
2.影响知觉的恒常性的因素。
1)在知觉熟悉的事物时,经验影响知觉的恒常性。
2)在知觉不熟悉的事物时,参照系统因素影响知觉的恒常性。
三、知觉的种类。
一)物质知觉:指人们对物质特征的知觉。
1.时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延续性与顺序性的反映。
2.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空间关系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空间定向等。
3.运动知觉:是指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反映在人脑中,被人们所察觉。运动知觉可以分为真动知觉和错觉。
心理学整理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里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 社会心理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2.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3.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
心理学整理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1 运用多种方式扩大学生的注意范围。如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多种技能。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培养学生养成无人监管 无人监督 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培养学生学习的细致程度。3 培养学生加强练习的习惯,提高学生...
心理学整理
压力与心脏。反应快 好竞争 固执 粗心 有时间观念 动机强 好斗和易怒的人称作a型人格,随和的人称为b型人格。a型人易患心脏疾病的原因至少有两个 一 他们吸烟多 睡眠少且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二 气质类型。在烦恼 面临挑战或失控的情况下,a型人格个体反应更强烈,荷尔蒙分泌增多 心跳加快 血压升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