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整理

发布 2022-10-16 20:04:28 阅读 1599

第一章绪论。

一、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 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2024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 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 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4、 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根据研究的需要,既可以向被研究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研究者的人作调查。

四、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既研究人,也研究动物,但主要研究人。

既研究个体,也研究群体。

既研究心理,也研究行为。

第二章人的心理的实质。

一、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脊髓:是将脑和周围神经系统联系起来的神经元干线。

脊髓的主要功能:

躯体与脑部之间神经传导的通路。

来自躯干和四肢的刺激,经过脊髓到达大脑,大脑发出的指令,通过脊髓到达效应器。

简单反射中枢。

感觉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入脊髓后,中间神经元不把它传入大脑,而是直接传给运动神经元,至效应器形成反射。

2、 脑干。

延脑:生命中枢,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

桥脑:传递身体运动的信息,对注意、睡眠有调节的作用。

中脑:存在着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

3、小脑:与大脑皮质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运动,调节身体姿势与身体平衡,在控制身体运动的运动技能的学习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4、间脑:丘脑:皮层下高级的感觉中枢,除嗅觉外的所有输入信息都要经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丘脑也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具有控制睡眠、觉醒的功能。

下丘脑: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中枢,管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与饥饿、渴、性等生理动机有密切关系,与情绪、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关系。

5.边缘系统。

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等组织。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行为有关,如捕食行为、攻击行为等,也与记忆、情绪有关。

6、大脑。大脑由表面的灰质和深部的白质组成,表面的灰质部分叫大脑皮层。

大脑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体积的一半以上, 重量为脑总重量的60%左右。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 .感觉与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特点:感觉是一种直接的反映形式。

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感官活动,产生不同的感觉。

3.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及其所作用感官的性质,可以将感觉分为: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等,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二)什么是知觉。

定义: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基本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二)知觉的整体性(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或一定的程度上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能保持相对的稳定,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恒常性。

类型: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联系:1、均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区别:1、反映的内容不同(个别属性 vs. 整体属性)。

2、生理机制不同(单通道 vs. 多通道)。

3、产生的性质不同(先天经验 vs. 后天经验)。

二.感受性的变化。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觉察)能力,即感觉的灵敏度。

两者的关系:数值上成反比。

公式:e=1/r

绝对感觉阈限值并非是绝对不变的。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例如:两手掂500克物体,重量感觉一样,一手增加重量,直至产生两手重量不一样的感觉,增加的重量就是原重量在500克时的差别阈限。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差别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差别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就越小。

三)感受性的变化及发展。

1、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适应 各分析器之间的相互作用。

联觉现象: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有机体的机能状态。

2、感受性的发展。

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

感官的补充作用。

三、 青少年感知的特点和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青少年的感知特点。

青少年感知的有意性和目的性逐渐提高;

青少年知觉的精确性发展更加完善;

青少年的逻辑性知觉开始发展。

二)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遵循感知规律,运用直观原则丰富感性经验。

1、基本的形式及特点: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

2、形象与言语相结合。

3、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效果。

例如,知觉的强度率、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率、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以及知觉的组合规律,等。

三)、观察及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观察要有目的性。

观察前要有知识准备和观察准备。

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和整理观察结果。

第四章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一)定义: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分类:1、按记忆的内容划分。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记忆表象就是一种形象记忆;情景记忆也是一种形象记忆。

抽象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事物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性质等内容的记忆 。

词语记忆:对语言文字和词汇句子的记忆。

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以操作过的动作、运动、活动为内容的记忆。

2、按记忆有无目的划分。

无意记忆: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采用专门的方法,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有意记忆: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并采取相应的记忆方法和努力的记忆。

3、按记忆是否受意识的控制划分。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

1、感觉记忆。

定义:也称瞬时记忆,是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0.25~2s)保存下来, 如后像现象。 其容量相当大,但信息保持的时间极其短暂。

特点。1、保持时间短:约0.25-2秒;

2、记忆容量大:一般认为是9~20个字母;

3、信息编码:按照事物的物理特征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4、感觉记忆的痕迹容易消褪,如果特别加以注意就进入第二阶段,没有注意就消失了。

2、短时记忆。

定义: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为一分钟左右,容量为7±2个组块。

特点。1、保持时间短:一分钟左右。

2、记忆容量有限: 7±2个组块。

3、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阶段,短时记忆里的信息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4、复述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途径。

3、长时记忆

定义: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长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长,甚至可以是永久性的存储,而且容量似乎没有限制。

其信息**大多是对短时记忆的加工,也可能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

注:三种记忆系统的关系。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为感觉记忆,没有注意便很快消失,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及时复述就会遗忘,如果加以复述,并编码归类,就转入长时记忆,在长时记忆内储存。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被提取出来,进入短时记忆,从而被意识到。此外,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受到干扰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遗忘。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描述解释 控制 1.描述 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注 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2.解释 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注 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3.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

心理学整理笔记

1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 冯特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实验手段研究心理学,标志着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构造主义 二 亚里士多德 论灵魂 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三 华生 行为主义代表,反对研究虚无的意识,主张研究可以观察的动物行为。1913年 四 弗洛伊德 精...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

教育心理学。第1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2节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 1 初创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1913 1914年,桑代克三卷本 教育心理大纲 标志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 1868年,俄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对象 1877年,俄 卡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