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课程框架笔记。
概述。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
区别于其他心理学领域:观察方法不同(大多非实验室);问题和情境的种类不同(如何适应环境设置)
恢复性环境(人类更偏好大自然)
恢复是重新获得在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被损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
“好的研究自变量少,因变量多,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个问题。”
环境心理学的使命。
1. 关注环境对人的行为、情绪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2. 研究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3. 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理论上为心理学提供新的视角;实践上也意义重大。)
环境心理学的特点。
4. 环境—行为关系是一个整体。
5. 环境—行为真实地相互作用。
6. 理论和应用并重,以问题为中心。
7. 跨民族跨学科。
8. 折中主义的方**:维持环境的整体性;时间跨度不至于太短;非干扰性测量。
展望。9. 人类环境的全球变化**。
10. 行为背景的结果性变化。
11. 环境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自然与人类本性。
关于自然的价值观。
1. 资源主义。
2. 保护主义。
3. 生态中心主义。
新环境范式。
人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不是脱离自然的;强调普遍的环境关怀而非具体的环境价值。
深层生态学(我们的文化被机械论的世界观所统治,滥用科学并为资本主义的统治服务)
建立在对现代技术、科学和政治结构进行批判基础上的生态主义。
环境公平运动(寻求自然和生态的平衡而不仅仅是考虑人类的利益)
第三节环境品质评估。
1. 环境品质指数(eqi):评估环境可直接测量的方面。
这些测量可以组合成客观的指数(污染、噪声等)
2. 环境知觉品质指数(peqi):人类观察者估计的可知觉的环境品质。
对环境品质进行主观的评估。
3. 环境情绪反应指数(eeri):评估环境带来的烦恼或愉快等情绪。
对环境的情绪唤醒。
适应水平对环境评估有调节作用:
1. 个体在每个维度都有最适应水平,对这个水平的偏离(唤醒减少或感觉寻求)需要相应的测量;
2. 暴露于一种情绪唤醒会造成对下一个环境的评估向反方向偏转。
环境景观:景观美学与偏好。
1景观评估的描述性方法:景观的经验性判断[视觉对比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艺术判断[专家与普通人不同]
2景观评估的物理知觉方法:强调环境物质特性,特性与判断偏好有统计学上的联系,运用实验,更符合行为科学的传统。
3环境评估的心理变量:找被试主观评判某景观的复杂性、独特性、品质和美丽度等。
1生物偏爱与生物恐惧。
1. 生物偏爱:接触自然的需要表现了人类会被其他生命体所吸引的遗传倾向;
注意、接近、生理心理功能恢复、认知表现提高。
2. 功能进化原理:人类许多行为的功能是为了增加生存机会,是由进化中获得的行为倾向所引导的。
我们更喜欢使我们功能发挥得更好的环境。
3. 可供性:环境的某些特定特性能为我们提供遮蔽、食物采集和欣赏风景的机会;
4. 生物恐惧:恐惧的学习更容易发生——使人更容易学会避开进化中有威胁的事物和环境。
对生物偏爱的自然环境的反应:1注意、接近、喜欢;2生理心理恢复;3认知表现提高。
2美学通用模型:复杂性、新奇性和惊奇性都适中的环境被评价为最美丽。
1复杂性(构成环境成分的幅度)
2新奇性(包含新的和以前没有注意过的特点)
3不一致性(环境和背景中包含的不相配的因素)
4惊奇性(我们的预期和实际不一样的程度)
伯伦区分了两种探索:
1多样性探索(缺少刺激时,在环境中寻找刺激);
2具体性探索(被某种刺激唤醒后,寻找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享乐度(前者增加时,后者先增加,后减少,倒u型曲线)
复杂性、新奇性和惊奇性适中的环境被评价为最美丽的。
3偏好模型。
人类偏好的景观,是适合人类特点并在其中最用得上的环境(有充足的水和食物;人类善于且喜欢处理信息)
信息处理是一种认知过程,人类喜欢含有快速的能理解的信息的环境(既有开阔的视野可看清环境,又有躲避处可隐藏自己)
1. 内容:天然的、自然的东西。
2. 空间结构:行动或找路方便的空间结构。
3. 信息维度(可理解且有意义):1一致性[景色组织的程度易识记性[景色易于辨认和理解、内容易于分类复杂性[景色中各种要素的数量神秘性[景色中有隐藏的信息,吸引人们进入并找出]
评价:1)环境偏好不是固定的;2)受文化影响;3)受自然的作用机制影响。
自然的恢复效果。
恢复反应:压力减少、攻击力减少、健康与能量恢复——包括下两者1& 2
恢复性环境:使人能形成这种反应的地方。
1. 压力减少:较为自动化;
2. 注意恢复:需要经过信息加工。
任何计划,只要强度足够大且持续够长(即使令人愉快),就会引起定向注意疲劳。
可使用入迷(一种无意注意)
作为地点的自然景观。
有时情感性的评价同某些特别意义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有关。
地点依恋:人们对特定地点有一种根的感觉。
地点中心的态度是个人化的,人各有异,对个人来说有很高的价值。
一个地方的意义是个人生活史与环境累积相互作用形成的。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的特征——两条轴。
环境知觉的分析方法。
1. 大小知觉—深度知觉—距离知觉的传统研究方法。
传统实验室研究关注的是客体知觉:用来检索我们的记忆并识别以前接触过的不同客体的感觉模式。
2. 整体分析法。
对观察现象的各种可能性加以控制,以期获得最简化的认识;强调了解全面和整体反应。
3. 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的组织原则]:简明性原则。
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1. 生态知觉理论:自然界提供的刺激完整丰富,人完全可利用这些信息而不必借过去经验而产生环境知觉。
可供性:在有机体的积极探索过程中,物体所表现出的稳定机能属性(生物特异性,产生生态小环境)
可利用这一特性对环境进行改造。可供性高的环境介于纯自然与纯人工环境之间。
2. 透镜模型:将知觉过程比为一个透镜。
假设:感觉信息不能正确反映真实世界,因其在本质上就是模糊的。
前者主张知觉的实质蕴含在环境中,可直接被感知;后者强调知觉是受个体差异影响的概率估计过程。两者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过去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适应性和对变化的知觉。
1. 知觉习惯化(知觉适应):
习惯化是生理过程,刺激反复出现,感受其对其就不太敏感了。
适应则是认知过程;刺激反复出现,对其就不太关注了;基础是刺激的可预见性、规律性。
2. 对变化的知觉:运用微小的行为改变改善环境。[行为改变小于最小可觉察,但又益于环境]
认知地图。对自然环境中的空间格局进行部分表征的心理结构。每个人都会对所处环境进行结构化的心理表征。
与真正地图不同,更具有概括性;不完整、变形的、简化的,具有个人风格。
城市意象(成分:路径、边界、节点、街区、地标)
应用价值:将道路、边界、地标等设计得明显,易于辨认,个体对城市的适应就会快。
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
1. 草图法:让被试画一张自己所在城市的草图。
2. 记忆环境的地图反应(再现个体对环境的心理储存意向,即环境的典型特征或属性)
3. 识别任务:把有地标的**与其他陌生地点的**混合,要被试报告能否认出。
4. 距离估计(直线距离、功能距离、认知距离)和统计型地图的建构。
认知地图中的误差。
5. 不完整。
6. 失真:距离误差、交叉口角度误差、夸大自己熟悉、喜欢的地区的范围。
7. 增添。
8. 熟悉度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经济地位高的认知地图更详尽,越熟悉该地的人越有空间性)
认知地图的获得机制。
儿童与**:差异可能并不仅表现在经验的多少,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地图的获得:从路线到全景知识逐步建立起来的。
记忆和认知地图。
1表征形式:空间知识的心理表征是表象、命题、现代的观点结合两种方法,包含命题因素和类比因素。
2距离—空间距离越大,需要的回忆时间越长扫描事件比较长;
3结构—是组块(街区)记忆的。
寻路。有利于寻路的环境特征(易识记性):差异性、视觉通达性、空间布局复杂性。
地图:能获得更多整体信息,但直接学习有助于掌握路线信息。
通过1结构匹配和2方位确定来帮助寻路。
空间学习的模拟:寻找新方位、辨认建筑物标志**和建筑物外形和空间结构的能力上,经过模型来模拟学习的被试组表现更好。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1. 唤醒理论。
环境刺激[温度、拥挤、噪声、污染。]所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提高唤醒水平。
生理反应: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生理基础:网状结构]
唤醒又影响心理和行为——1寻找内部状态信息、2寻求别人看法、3影响绩效(yerkes – dodson定律)
降低唤醒:可通过欣赏自然景色来降低;
理论的不足:唤醒水平的测量标准不统一。
2. 环境负荷理论。
前提:人加工外部刺激的能力和注意力有限。
环境信息超过个体的最大容量时,信息超载,[一般反应为视野狭窄]
改善疲劳:减少信息加工;到恢复性环境中。
长时间注意会导致耗竭,造成1)心理错误增加、2)注意力涣散、3)易怒。
超负荷对行为的影响:若主要任务需要的注意范围很广,则次要任务的绩效就会下降。
与恢复性环境的关系:1)使远离平常所处的环境[远离];2)提供一个在时空上都能拓展的经历[扩展];3)产生兴趣并参与其中[入迷];4)想做的事能从环境中获得支持[兼容]
3. 刺激不足理论。
前提:剥夺个体所有的感觉刺激会引发严重的焦虑及其他异常心理,[故要胎教]
感觉剥夺的益处:1)对**厌倦很有帮助;2)更好地认识内部状态;3)建立抑制慢性不适应环境心态的机制,促使更积极心态的产生。
社会环境中的刺激可能太多,但居民所处的物理环境中的刺激可能又不足。
4. 适应水平理论。
前提:中等水平的刺激最理想;最佳刺激:每个人都有最佳刺激水平,每个人的适应水平不同。
分类:感觉刺激—社会刺激—运动。
3个维度:强度—多样性—模式[刺激的整体结构可否**],此三者都有一个最适水平。
2种机制——适应与调节:前者是改变对刺激的反应;后者是改变刺激本身。
评价:解释力强、适用性广,但是很难**具体情境中的最佳适应水平。
5. 行为约束理论。
约束:环境中的现象限制、干扰了想做的事情。可能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是对行为有影响的一种观念。
不是体验到失控感后才开始反抗,而是在预料到约束以后就会开始反抗。
丧失控制感最终会导致习得性无助:控制感丧失阻抗习得性无助。
三种控制类型:1行为控制[通过行为反应来改变威胁性环境事件认知控制[加工有威胁的信息以更好了解它们决策控制[从多种选择中选出一种];首要[明显控制]—次要控制[一种调整适应]
控制感的负面作用:太强反而造成习得性无助[把无法控制的环境归因于稳定因素、普遍因素、内部因素]
6. 环境应激理论。
把环境中的许多因素看作是应激源,是威胁人的健康状况的不利环境。
影响因素:控制感、应对风格、社会支持)
应激源的特性:
1灾难性应激源[突发的、冲击力巨大的灾难性事件]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
报名。emba保过。在职博士。硕士保过。清华研修。北大研修。本科保过。北大 环境心理学 听课笔记 3 emba在职博士专升本自考网在职研究生 育龙网核心提示 第十一章环境设计现代环境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切设计都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11.1环境设计要素 1.关于建筑。第十一章环境设计...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 二
第九章领地与个人空间 9.1领地与领地行为。1.领地是可见的 相对固定的 并有明显的界限,且多以居住地为中心。2.奥尔特曼认为,领地表明了个体或群体彼此排他的 独占的使用区域。3.试举例说明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 当空间有明确的界线,标明所属者时,...
环境心理学
第一章环境心理学导论 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谁?1.设计的目的首先是保护人爱护人,进而实现人对美的需要的实现。没有人的危险而是保护人 爱护人,解决外界环境与人的冲突是所有设计分支学科的共同目标。因此环境设计师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以更好地为其服务。园林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思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