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整理笔记 1

发布 2022-10-16 20:54:28 阅读 4088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概念:对心灵或灵魂的解说。

二。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

三。2023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生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

四。心理学的生理基础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围绕知、情、意三个方面研究神经元。

五。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史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分类:1.从研究层次分: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从应用上分: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

六。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较为年轻的一个发展分支,是健康心理发展应用层次方面的科学。

七。**学:疾病谱的变化。

第一节健康心理学的概念及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 健康的概念:不仅是没有疾病,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

广义:心理健康:高效的、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狭义: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神智清醒)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

二.心理健康标准:1.人格完整 2.智力正常 3.情绪健康 4.意志健全

5.适应能力强 6.能够悦纳自己 7.和谐的人际关系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三.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

1. 疾病谱的变化:急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

2. 健康领域相关科研领域成果的推动。

3. 卫生保健系统自我完善。

4. 健康心理学的作用得到认可。

型糖尿病:继发性的---**(生活水平好、工作压力大)

型糖尿病:先天性的。

症状自评量表、生活实践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焦虑抑郁量表}

四.健康心理学的产生:2023年,美国心理协会(apa)成立了健康心理学分会,标志着这一学科的诞生。

五.健康心理学定义:致力于**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即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健康,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何作用,患者的心理反应怎样等此类问题的学科。

它要求心理作者,特别是健康心理工作者即参与研究这些问题,又进行实际的心理干预,帮助人们保持的良好的健康状态,或者迅速克服疾病,缓解疾病的困扰。

第二节健康心理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健康心理学的存在方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一。 生物医学模式。

贡献:病原体所致疾病。

缺陷:不能全面反映健康的内涵,对疾病的界定有片面性,解释疾病发生与转归是存在缺陷。

二.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 强调健康与疾病是个体的心理、生理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过程中平衡或失衡的状态。

2. 心身统一的观点。

3. 预防为主的观点。

相关学科:心身医学、行为医学、临床心理学、其它学科。

第二章健康心理学的相关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一. 代表人物: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 《茉莉·马莲》

二.催眠—麦斯麦术。

催眠的作用:1.进入半睡眠状态 2.发挥潜能 3.思维可被控制 4.有助于学习。

催眠的适应人群:1.暗示性好 2.依从性 3.有自知力。

谈话**——自由联想安娜·欧。

三.弗洛依德理论核心:libido (性内驱力) —是人格发生,发展的驱动力。

核心思想: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里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早期理论——意识层面。

四.弗洛伊德的意识结构理论及人格结构理论。

1.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意识结构)

意识——前意识——潜/无意识(从上往下)

①无/潜意识:获取最大的享受,减少所有的痛苦。

前意识:哨兵,控制无意识进入意识层面。

意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结。

催眠通过削弱前意识。

能够回忆起来的梦为前意识。

不能回忆起来的梦为无意识。

使“无意识”进入“意识”的方法:口误、笔误、催眠、在麻醉状态。

2.后期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无意识)、自我(意识)、超我(前意识)】

本我:原始的、本能的,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最强有力的部分。

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目的: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起理论中的“无意识”的概念。

自我理论:“自我”是意识结构的部分。

作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往必须通过自我。

超我理论: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

良心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和批判性的部分,他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

自我理想是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他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五.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代表——艾里克森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说。

1. 口唇期 (0—1) 0—6个月没有自我

在六个月时,儿童开始发展他人的概念,特别是母亲)

0—6个月)出生时:吮吸行为(本能)——生长的需求。

本能(潜意识) 抓握反射—惧怕死亡的需求(求生的欲望)

6—12个月):情感联结初步出现。

力比多贯注于口唇、口腔活动。

断奶过早(1岁半)——口欲欠缺——焦虑、贪食、抽烟、喝酒、小动作。

断奶过晚——口欲满足过剩——精神性厌食、便秘、抑郁。

突然中断——口欲被剥夺——抽动症(多动症)、异食癖。

2. **期 (1—3岁) 此期如果要求严格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便秘或洁癖。

3. 前***期(3—6岁) 自我意识膨胀的第一个高峰期,此时期,儿童会产生恋母(仇父)情结,这一时期的亲子依恋,被他描述为“俄狄浦斯情结”

4. 潜伏期(6—11岁) 假同性恋现象 (同伴关系——感情互补)

5. 青春期男(13—18岁) 女(11—18岁)

此时期的表现:想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易冲动,易产生抵触情绪。

六.恋母(仇父)情结 ——与主要抚养人直接按的情感联结

俄狄浦斯情结——不符合伦理

七.ptsd 创伤后应激心理防御机制。

1.自恋型防御机制:否认,歪曲,投射。

2.不成熟防御机制:内向投射,退行,幻想。

3.成熟防御机制:压抑,升华,利他主义,幽默。

4.神经症性防御机制:潜抑,隔离,转移,反向作用,抵消。

八.精神分析的**方法。

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催眠,移情,行为**中的厌恶**。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派理论。

一. 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建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他将心理和意识均用行为来阐释,他认为任何心理现象均可用。

公式:客观刺激(s)——反应(r)

1 夸大教育(教育万能论) ②夸大环境 ③忽视遗传的因素(环境决定的)

二.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1.观点是建立在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2. 条件反射是整个习得所形成的单位,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三.新行为主义。

1.斯金纳———创始人之一

2.维果斯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文化历史学说。

心理的主题——人/动物 ①最近发展区 ②超前教育。

3.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区分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

s—r 斯金纳把可见的刺激引发的行为成为应答性行为。

s—o—r 把看不到的刺激引发的反应称为操作性行为。

强化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映可能性的某种刺激,强化物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积极强化作用是指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消极强化是指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消退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四.社会学习理论——艾伯特·班杜拉班杜拉的行为习得理论。

1.观察学习: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2.此观点与刺激反应学习不同,刺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感受由于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

3.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不直接作出行为反应,也不需要作出直接体验强化。

4.示范事件(榜样或事件)

注意过程 ——示范刺激。

1 特色——良/恶、好/坏、感兴趣/无兴趣。

2 情感诱发力——影响作用/程度。

3 复杂性——难易程度。

4 优势——影响先后。

5 功能性价值——是否有用。

6 观察者特征——感觉能力/唤起水平/过去的强化/知觉走势(恒常性、选择性)

7 首因效应。

8 第一印象。

9 晕轮效应。

保持过程:①符号编码(编程) ②认知组织(记忆)

符号复述(回忆) ④动作练习(强化)

动作复现过程:①体力(量力)

局部反应可利用性(周围对观察者的反应)

重复的自我观察(自我强化)

准确反馈(评价自己的行为)

反复思量。动机过程:①外部强化(外界评价)

替代性强化(被人对某行为的评价)

自我强化(自我评价)

五.心理宣泄室。

1.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2.替代强化:学习者并不一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收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失败进行调整自己的行为。

3.自我强化: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凡是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得到自我肯定,凡是不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得到自我保护。

六.行为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

1.就是行为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技术,鼓励患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2.特点:患者亲自参与,学会控制技术,重建行为。

3.步骤:选择目标——检测目标——调整行为目标——反馈与强化——巩固行为。

4.适应症:不良行为的矫治,如:物质依赖、恐惧、焦虑、社交障碍。

第三节认知学派理论。

一.认知理论认为:错误的观念、不合理的信念、不精确的认知过程导致了适应不良行为和不良情绪,纠正这些观念、信念、认知过程,才能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

二.beck 认知**。

1.理论基础:来自于信息加工理论模式,认为他们的行为、感情是对事物的认知所影响和决定,他指出,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激发事件或有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了认知加工,在歪曲或错误的思维影响下促成的。

2.基本方法步骤:

帮助患者认识思维活动与情感行为之间的联系。

帮助患者认识有消极歪曲或错误的思维,检验支持和不支持的自动思维的证据。

帮助改变歪曲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内容、发展更适应的思维方式和内容。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描述解释 控制 1.描述 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注 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2.解释 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注 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3.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描述解释 控制 1.描述 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注 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2.解释 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注 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3.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

心理学整理笔记

1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 冯特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实验手段研究心理学,标志着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构造主义 二 亚里士多德 论灵魂 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三 华生 行为主义代表,反对研究虚无的意识,主张研究可以观察的动物行为。1913年 四 弗洛伊德 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