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整理

发布 2022-10-16 21:00:28 阅读 9960

一、2024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设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大脑具有不对称性,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通常左半球的技能是阅读和计算,保障连贯的分析性的逻辑思维。右半球运用想象信息,保证空间定向、**直觉、及对情绪、态度的理解。

大脑两半球的机能不对称性是一个人在活动中逐渐稳定下来的,也是相对的。

三、反射、反应、反映。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是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应是指有机体对刺激的回答,是与刺激相对应的概念,是刺激产生的结果。

反映是物与物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其中任的心理是反映的最高形式。

四、2024年,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普莱尔根据对自己孩子的三年观察,发表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的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通过观察,人们可以收集到最直接的资料,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按不同的维度,观察法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类型。1)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3)从规模上看,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个案法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具有启蒙和试点的作用。

2、调查法: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1)谈话法,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计划直接询问儿童的看法、态度;或让儿童作简单的演示,并让他们说明为什么这样做,以了解他们的想法,从中分析儿童的心理特点。2)问卷法,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要收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问题,让被试回答3)测量法,用编号的心理测量作为工具,测量儿童的某一行为表现,然后将测得的数据与心理测量提供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可以看出被试的个别差异。

3、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有计划、有控制的观察。实验法是一种较严格的客观的研究方法。

六、根据婴儿对刺激注视时间不同的特点,心理学家还进一步创设了“习惯化、去习惯化”的研究方法。“习惯化”婴儿会减少对它的注视时间,这时再呈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会对新刺激“去习惯化”,表现为注视时间延长。

七、视觉集中:(要深刻理解)

视觉集中现象在婴儿出生后2个月表现得比较明显,对鲜艳明亮的物体,尤其是对人脸容易产生视觉集中,表现出意味深长的偏好,(可以追随缓慢物体水平运动,3个月可做圆周运动,此能力6个月中一直提高。3-5周对1-1.5米注视5秒,3个月对4-7米注视7-10分钟,5-6月能注视较远物体。

0-5月视野在左右25°到30°内,上下为10°眼球天然焦距为17cm)

八、婴儿记忆:

婴儿有记忆能力。方法:1、客观永久性:

波亚杰理论中的一个概念,讲的是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并不认为物体不存在了,而是相信它仍在某个地方。一般来说7个月以后的婴儿才具有这一能力,此前,当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婴儿认为物体也就消失了,表现为不去寻找物体。2、习惯化、去习惯化3、传统的条件反射法4、延迟模仿法:

9个月的婴儿能对24小时以前见到过的原型的动作加以模仿。

九、智慧的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是智力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婴儿在头几个月里物体在视野中消失后,婴儿不回去寻找或抓获,7个月后才会继续寻找消失的物体,表明已经拥有客观永久性。

客观永久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前运算阶段2~7岁。(指幼儿处于运动之前并为运算做准备的阶段,并不是说这一阶段一点逻辑的痕迹也没有。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叫做自我中心思维时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智能进行表象思维。自我中心事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阶段儿童行程了初步的运算结构,运算获得了可逆性。儿童发展了解除自我中心的作用。

4、形式运算阶段(11或12岁开始)儿童从具体事物中解放出来,能将形式与内容区分,不需要考虑特定事物,甚至不需要真实物体的名称,而能运用语词嚯其他符号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标志儿童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已经完全建立起来,智慧发展趋于成熟。

十、华生认为新生儿存在三种类型的基本情绪反应:即恐惧、愤怒和爱。与华生观念相反,另一项研究来自布里奇斯认为分一般性消极反应和一般性的积极反应。

十。一、什么是个体:个体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十。二、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

2、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方面。1)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道德品行、行为、社会行为方面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和评价,是自我意识在认知方面的体现。

2)自我体验式人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体现。3)自我监控室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控制,它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在意识方面的表现。

十。三、气质的类型: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类型的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

巴普洛夫发现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稳性和灵活性三个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四种:1、强而不平衡型2、强、平衡而且灵活性3、强、平衡而不灵活型4弱型。

十。四、托马斯的气质分类:

托马斯根据活跃水平九格维度文卫容易照看性、难以照看性和缓慢发动性三类。还有35%属于混合型气质。维度:

1、活动水平2规律性3、常规变化适应性4、对新情境的反应5、感觉阀限水平6、反应强度7积极或消极情绪8注意分散度9坚持性和注意广度。

十。五、关于自我的研究:

主体自我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过程核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机制。客体自我是主体作为客体存在的个体所认识到的自我,是个体在与环境、他人之间的作用中产生的,是主体通过客观反映和评价而认识的自我。20世纪初,库利和米德提出著名的“镜映自我”理论,即我们是通过接受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而形成自我评价的,他人评价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

十。六、点红鼻子实验:

出生第二年,客观自我开始出现其标志表现在“滇红鼻子实验”中。实验者在88名3~24月婴儿鼻子上点一点红,观察他们照镜子的反应,并对其中2名12月婴儿做追踪研究。15~24月婴儿会对着精子观察自己,对着镜子触摸自己鼻子。

这是婴儿出现自我意识的自我认识的表现。

十。七、性别角色:

角色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角色是一系列的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社会对某个位置上的人们期望的行为。

十。八、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或称性别同一性)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相应的作用。

十。九、社会化语言。分四种1、适应性告知。

儿童把事情告诉他人而不是将给自己,在讲话的同时与别人合作,他与他的听众对话时,便产生了适应性告知。2、批评和嘲讽。3、命令、请求和威胁4、问题与回答。

二。十、语言具有创造性:

乔姆斯基把语言定义为是无限句子的集合。一个人的语言知识是以某种方式体现在人脑这个有限的机体之中的,因此语言知识就是一个由某种规则和原则构成的有限系统。

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部结构叫做普遍语法,也就是语言获得装置(lad)。它在后天语言经验的作用下,转化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和关于这一具体语言的知识(即该语言的具体语法)。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适用于各种语言。

二。十一、句法、语义和语音的关系:

由基础部分产生橘子的深层结构。深层机构进入语义部分,获得语义的解释。转化部分则把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映射为表层结构,然后表层结构有由语音部分的规则给出语音解释。

这一理论体系中,句法部分是语法的生成部分,具有生成无限多的句子的创造能力,至于语音部分和语义部分只是语法的解释部分。一个句子的语义,并不决定于表层结构,而决定于它的深层结构。

二。十二、依恋的类型:分为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b型(安全性依恋)、c型(焦虑-抗拒性依恋)三种。

二。十三、影响依恋安全性的:

1、稳定的照看者:稳定的照看者是儿童依恋行程的必要条件。通常,这个人是母亲。

母亲在婴儿依恋的行程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如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照看者不稳定,将对儿童依恋的形成起到破坏性作用。

2、照看的质量(包括照看的态度和环境):1)态度对依恋形成有重要影响,婴儿与照看者之间互动的方式,决定着依恋形成的性质。2)环境分单个照看和集体照看。

日托儿童一脸行为少、焦虑水平低,研究频率高,多以接近、注视和有声信号表达依恋。家庭照看性儿童依恋行为多,焦虑水平高,研究频率低,多以身体接触、接近行为表现依恋。

3、儿童的特点:气质是影响儿童行为的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素,它很大程度上赋予儿童依恋行为以特定的速度和强度,制约儿童的反应方式和生活水平。儿童的智力书评及生理缺陷对依恋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家庭的因素:儿童的生存条件中,家庭是第一要素。孩子在养育环境中是否得到关爱,是否被精心抚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依恋安全。

发展心理学整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人的一生经过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青少年期 中年期和老年期各个阶段 个体的心理在不同阶段之间和各个阶段之内都不断地发展变化。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

整理的发展心理学

分类内容特点婴儿期。0 3 动作发展1 意义 心理发展源泉 前提 外在表现 促进空间认知 社会交往能力发展。2 动作发展规律性 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具有一定的方向和顺序性 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大小原则。3 主要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 五指分化 手眼协调 独立行走 ...

发展心理学整理笔记

第六章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第一节童年期儿童的学习活动。一 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 学习的社会义务。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 有计划 有系统的学习知识和各种技能以及基本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