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答案整理 缩印

发布 2022-10-19 03:54:28 阅读 6832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重点掌握的题目。

1、高等教育心理学-p14

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p25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着。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具有个性的特征。教师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就是一个角色从。

教师主要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1)教师基本要求,2)性质和任务,3)服务对象和宗旨。)

3、教学风格p28

是指在教学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p31

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含两个成分: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个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

5、教学效能感p31

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p87- p89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p103

是指在一种情景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景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影响。其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现象。

8、问题解决p173

将问题解决定义为: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它存在三个过程:

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问题解决有两个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9、自我意识p225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10、心理健康教育-p277

补充2: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内容和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有针对性的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补充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 p30

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林塔尔用实验表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这种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和反馈即是罗森塔尔效应。

12、教学监控能力-p37

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p43

就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觉察能力、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p34

是指教师以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p74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人类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

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p188-p189

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有学者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能力-p189。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以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它是成功地完成某项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p207-p209-(识、情、意、行)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部分组成。

18、人际交往p235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说,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

从静态的角度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二、简答题。

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p15

答:研究对象: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基本任务:1)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2)以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首要任务:

揭示高等教育心理学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简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p27 (领、教、人、行、期望)

答:教师是集很多角色与一身的职业,其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学风格、人格特征、言行举止、教育期望等5方面。

3.简述学习的作用。-p75(知、智、素)

答:1)获取知识、2)发展智能、3)提高素质。

4.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p84(高、专、实;独、自、结)

答:学习内容的(特殊性)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3)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学习方法的多样性表现在:1)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课外与校外学习相结合(内外结合)。

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p89(激、指、强)

答: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功能。1)激活功能。

即唤起和引发学生学习行为。2)指向功能。即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向某一特定目标。

3)强化功能。指人们的活动动机受其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的影响。

6.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180-4()

答:1)问题的特征;2)情绪与动机;3)对问题情境的知觉;4)定式;5)功能固着;6)原型启发等6个因素。

7.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p194

两大类:1认知因素:1)智商2)领域知识3)策略性知识(智、领、策略)

2人格因素:1)好奇心和创造兴趣;2)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的精神;3)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好奇、勇敢、承受力)

8.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p196(人格、动机、思维、环境)

答:1)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2)激发大学生创造的动机。3)塑造大学生的创造人格。4)训练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9.简述凯尔曼的品德形成理论。-p218

大学生品德的形成,凯尔曼认为个体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因此,人的品德形成也是社会规范和价值原则内化的结果,经历了从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他认为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社会规范的依从;第二阶段,社会规范的认同;第三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

10.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p209(识、情、意、行)

答: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1.简述自我意识发展。-p227

答:1)自我中心期;)社会自我发展期3)心理自我发展期。

12.简述自我意识的功能。-p228(识、感情、意志、德)

答:自我意识的作用十分巨大。1)提高认识水平;2)丰富感情世界;3)发展意志能力;4)促进道德形成5)

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p236(信息、整合-促发展;自我认识、带保健。)

答:1.信息交流功能;2.促进发展功能;3.协调整合功能;4.自我认识功能;5.心理保健功能;

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p239

答:1.仪表2.空间距离3.交往频率4.相似性5.互补性6.能力7.个性品质。

15.简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p252

答: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2.

交往观念的自主性3.交往内容的丰富性4.交往系统的开放性。

简记:愿望迫切、观念自主、内容丰富、系统开放——迫切、自主、丰富、开放。

16、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p255

答:1.大学生交往自卑;2.大学生交往孤独;3.大学生交往嫉妒;4.大学生交往恐惧。

简记:自卑-孤独-嫉妒-恐惧。

17、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p262

答:1)智力水平正常2)自我意识正确3)人际关系和谐4)生活平衡积极5)社会适应良好6)情绪乐观向上7)意志行为健全8)人格统一完整。9)心身特征一致。

(情、意、人,心、生、适,自我、智)

18、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278

答:1)环境适应2)学习活动3)人际交往4)恋爱与性5)求职就业[恋(爱)、学(习)、求(职)、交往、环境]

三、论述题。

1、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述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完善?-p230

答: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教育系统,逐步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1)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导向系统。2)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比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反省自己的心理和行为3方面)(2)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积极评价自己;认清自己社会价值;发挥特长、增强信心;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4方面)(3)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制定自我发展计划;自我监督;自我说服3方面。)

高等教育心理学缩印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1 1 高等教育学 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 教学风格 指在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3 皮格马利翁效应 即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受到 权威诺言的暗示 对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偏爱心理和情感,...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资料。题型 一 单项选择题 10题 10分 101 二 名词解释 5题 20分 54 三 简答题 5题 40分 58 四 论述题 2题 30分 215 一 选择题 不需要背,只需要了解他们提出的观点即可 1.加涅提出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第一章。名词解释 1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2 高等教育心理学 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领域有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