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版

发布 2022-01-12 16:41:28 阅读 3636

第一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

一、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

一、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学与教的问题,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4.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二、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

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处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总之,学校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节历史发展和现状。

一、短暂的历史。

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2024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开始,也有人认为19世纪末美国威廉·詹姆士的《对教师的对话》是开始。

二、发展阶段。

1.初创时期:(2024年--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2.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体系庞杂无真正突破。

3.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在美苏)

代表人物如下:

a 布卢姆:1956《教育目标分类》,1976《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b 布鲁纳:1960《教育过程》提出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影响很大。

c 加涅:2024年《学习的条件》,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d 奥苏贝尔:1968;1973《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对改进传统模式有很大意义。

e 安德森:他与富斯特《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是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赞科夫是这一分阶段的代表。

三、现状和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要特点:

1.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2.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

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非智力因素。

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第三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自然)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皮亚杰)。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一种现象,教育必须从促使受教育者个体心理的发展入手;教育在确定目标、组织、内容和方法方面都要依赖心理学,教育者应该具有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心理学必然成为教育研究的基础,教育心理学专业人员应是教育研究人员的核心,教师也应成为研究的主体,广义的教育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应该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是为适应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社会化而建立的专门系统组织,其功能既是学校教育的,也是社会的。从人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学校看作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一个团体,家长、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领导以及学生,都在个人和团体的基础上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既反映出个人的举、动机态度、才能和性格,也反映出所属团体的社会心理特点,因此,不从上述心理学方面分析,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学校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从心理学立场看,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要塑造或改变学生个体的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所以,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去领会、巩固、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独立地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

具体来说,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表现在:

1.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三、教学与课。

1.什么是教学?从心理角度看,教学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教和学两方面,称学教更贴切。

2.什么是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分析影响课堂情境的因素,利用、改变和控制它们,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重要方面。

课的三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从过程开展分析,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① 内容输入;② 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③ 经验输入。

3.有效教学的九个指标。

清楚而明确地组织教材;

清晰地阐述学习目标;

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

学生从事创造建性的活动;

师生均有方向感;

有令人愉快的气氛;

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

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4.当前学校教育弊端:

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目标组织、内容及方法脱离学生心理实际,相应也与社会现实脱节。过分的**化、制度化、标准化、形式化、虚假化;

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某些方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正常发展;

学校教育现有体制使一些学生只是为考试、文凭和地位而学习,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内存的热情和动机;

一些学校气氛沉闷。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

第二节学生和教师。

一、学生及群体心理特征。

一)学生及学生群体。

学生是学与教活动的主体;学生有其个性心理特征、年龄心理特征、群体心理特征。

1.正式的学生群体:

根据上级正式文件勤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等。

班集体特征:育人的目的性、组织的指令性、成员发展的相近性、活动的整体性与獐性相结合、伙伴关系的平等性和教师的影响性等。

班集体类型:团结、散聚、离散的班集体。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形成阶段:组建、形核、形成、发展阶段。

2.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规定成立,也不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往往因住家、性别、个性等组成的,大多2-7人。如班级中的“团伙”

① 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因素、类似性因素、需要的互补性、仪表。

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非正式群体。

③ 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依赖性、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人物。

二)如何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

1.莫雷若的社会测量法。

2.步骤:填写调查表、制作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三)如何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

承认它、了解它、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的不良后果。具体原则如下:

1.利用其特点增加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小群体的一致性、情感依赖性和突出的领袖人物均可为正式的班集体所用);

2.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领袖人物;

3.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拆散,不能允许存在。

教育心理学 整理版

一 案例分析。某生数学一次考试未考好,就认为自己不具有数学天赋,请分析。第一,该生属于 习得性无助 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 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 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

教育心理学 整理版

1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2程序性知识 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3成就动机 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

教育心理学整理版

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知 情绪和动机 能力和人格等,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p1,倒数第七行 2.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 联系或关系的过程。3.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