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树叶。
学习目标: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的意思。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蓝色的树叶。
请生读。提问: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有的可能问:怎么会是蓝色的树叶?还有的更惊奇地问:真有意思,我从来没见过蓝色的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
2、师: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那我们就一起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一起读读题目。
二、 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同桌合作,读一读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喜欢的段落,检查自学效果。
2)课件出示生字,识记生字:
术、铅、惹、吐、桌、盒、注、削、皱。
3)皱眉借铅笔趴在削铅笔不由得吞吞吐吐盒子惹人喜爱脸红。
4)出示句子:
李明把铅笔削好,放进铅笔盒 ,准备上美术课。
小军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笔尖弄断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李丽没画完的画,问:“这幅图还缺什么呢?”(树还没有涂上颜色)
从这幅图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李丽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原因)
齐读第1自然段。
四、写字指导。
由术吐注课铅。
请生描红,有什么规律。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重点指导:铅字的右上部分不是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车认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学习2—5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2到4自然段,用笔划出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
2、请生交流,指导读对话部分,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a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
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
重点理解“小声说”、“吞吞吐吐”“没画完”等词语。
课件出示)b “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吗?”(读出请求,商量的语气)
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不乐意)
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小心谨慎的态度。)
(课件出示)c.林园园从盒子里拿出绿铅笔,说:“你要注意,不要削,不要用力画,不要画得太多。”李丽连忙说:“我只画树叶和小草。”
课件出示)d.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画小草吗?太多了!“
3、学习第5段。
过度:同学们,李丽和林园园发生了这么多次的对话,结果呢,李丽是怎么做的呢?
课件出示课文段落,指名读后,提出思考题: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使学生理解林园园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助。她因为羞愧而脸红。
课件演示 :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此时,她在想些什么?”
4、读完课文后,你觉得林园园和李丽是两个怎样的孩子?
四、书写指导。
1、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笔、拿、景、桌。
重点指导:笔:竹字头第二笔是短横,不能写成点,毛的横要写平,竖弯钩的起笔在竖中线。
拿:合手拿。
范写,生写,评价。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识字环节较扎实,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如: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学生掌握较好。
不仅读准字音,了解字形,也明白了字意,并能在此基础上,运用词语说句子。在指导朗读时,花的时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很多东西学生的自主较少了,现在想想,其实在指: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
“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这句话时,我只是让学生抓住“小声地”这个词,让学生用小声的语气去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其实可以这样设计:
老师大声地读这句话,让学生听一听老师读得行吗?学生如果说行,让学生再去读这句话,细细理解到底该怎么去读,通过反复读,学生发现应用小声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学习兴趣被极大调动,更加乐于学习。
小学二年级上册《蓝色的树叶》说课稿
导语 蓝色的树叶 这篇课文很贴近学生的学习生加油活,讲了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下面是其说课稿,欢迎参考 一 把握 课标 加油,说教材。蓝色的树叶 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李丽加油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加油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加油共...
蓝色的树叶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
本课教学,识字环节较扎实,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如 小老师领读 指名读 同桌互读 齐读等,学生掌握较好。不仅读准字音,了解字形,也明白了字意,并能在此基础上,运用词语说句子。教学时,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朗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蓝色的树叶》评课
蓝色的树叶 评课。听了张萍老师的 蓝色的树叶 我受益非浅。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 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张老师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张老师没有给学生设下框框,也没有给学生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相互补充,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