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发布 2020-09-19 18:35:28 阅读 5901

●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四篇课文。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语文园地二》中“口语交际”要求观察三幅图,然后交流图上所见,培养从多角度来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进一步培养观察与发现的能力。“我的发现”中有一些对课文中句子仔细**后的发现。

“日积月累”中是一首12个月花名歌谣。“成语故事”中讲述了一则关于“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原指画竹子时心里已经有一幅竹子的形象,现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教学目标:1.会认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铺”等,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

2.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

4.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5自主学习与合作**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

6.培养细致、有序地观察事物的兴趣,同时增强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学习观察日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养成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够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

教学准备。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件、备课教案。

教学时间安排:

古诗两首2课时。

爬山虎在脚1课时。

蟋蟀的住宅2课时。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2课时。

语文园地二3课时。

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引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

(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

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第二课时。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

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六、作业。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反思:

6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 背诵自然段。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目标要求。1 认识本组生字,会写26个生字。2 读写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住宅 隐蔽 隐藏 选择 住址 洞穴 柔弱 搜索 倾斜 平坦 扒土 宽敞 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等词语。要求准确听写 3 能正确读出 豚 浑 空 蛟 钳 蟋 蟀 等字在课文中的读音。4...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赏花教案

赏花 教学设计。教材简介。一群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在孤独与沉默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久,他们不光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嗅到了淡淡的花香,而且,看到 了盛开着的梅林,飞舞着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 而这一切,于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善良与热情,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互助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二 繁忙的工地。线和角。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射线和直线,并了解直线 射线和线段之间的区别。2 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定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3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4 进一步认识角,知道周角 平角及周角 平角 钝角 直角和锐角的大小关系,会比较角的大小。5 通过比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