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学生在本文的学习上易有两个迷误,第一个是对文章所表现的悲凉美难以理解;二是对文章语句的理解易流于肤浅,读得不细,自以为读懂了,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读懂文本。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悲凉也是一种美,从而拓宽学生的审美眼界,并指导学生咬文嚼字,细读文本,更深入地读懂文本。
学习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文字浅易,适于高一学生阅读,意蕴丰厚,宜于用作培奍学。
生的细读文本的能力训练材料;同时这篇课文中作者表达的审美情趣对高中学生也颇有启发,利于拓宽学生的审美眼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生平,人生态度,能对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有基本的了解。(2)过程与方法:
主要方法是“读读、划划、想想、议议”,让学生细读文章,通过对语言的品味领悟作品的深厚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语言,体味作者的故都之秋的独特体味,丰富自己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细读文本,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的故都秋思。教学难点:对作者独特审美趣味的的体悟。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1、布置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2、自学生字、生词。
3、了解作者生平,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出来的主要观点。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阅读中的疑问。
以上内容各人自学完成,各小组长课前检查,以备课堂展示交流。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作整理,较简单的问题,在课堂上交由学生解答,较难的问题,由教师组织讨论、指导解决。
二、课堂展示。
选小组及学生代表,展示本组学生预习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混混沌沌(hùn dùn)潭柘寺(zhè)落蕊(ruǐ)一椽破屋(chuán)..廿四桥(niàn)房檩(lǐn)颓废(tuí)鲈鱼(lú).字音订正后,由该小组的有关同学带读。2、词语解释。
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
颓废:①坍塌荒废。如:古老的城墙早已颓废剥落。②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如:失去了理想,他从此便一天天颓废下去。3、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县人,现代**家,散文家。代表作:短篇**《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4、分段及段意概括。
第一部分:总起。(第段)直言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第二部分:分写。描秋之五景。(第3-11段)第三部分:议秋。(第12段)
第三部分:总括。(第段)再言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三、小组合作**。
在整理好的问题中,选出以下问题,课堂上点名解答,教师点拨。1、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教师点拔)
指导划出文眼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板书)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独特审美:悲凉美。(板书)
2、作者认为南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那么,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到底。那么,南方的秋有什么特点?北方的秋又有什么特点呢?
阅读课文,寻找特点。明确:
南国之秋有何特点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混混沌沌,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从而表达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爱之情。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深化了对北国之秋的赞美的主旨。
3、作者为了感受故都的秋,饱尝故都的秋味,他写了他认为代表他心境的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阅读课文,给作者笔下故都秋的五幅场景图来命名。明确:
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
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
可以概括为“秋之五景”。展示“秋之五景”**,要求学生把课文的相应段落找出来,并标注五景之名,其名可以与答案不同,意思相近即可。1、秋晨静观图2、落蕊轻**3、秋蝉残鸣图4、都市闲人图5、胜日秋果图(作解释)
郁达夫所欣赏的秋天,是和别人不一样的。郁达夫把“悲凉”当作美。这是我们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中很少有的。
如果这种“悲凉”,只是一笔带过,可能还不算是关键词语,但是“悲凉”,恰恰是在全文中以一连串的语词链加以强调的表现,可见郁达夫显然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的。
3、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阅读课文,结合作者所写的五个秋的场景,来说一说作者所饱尝到的故都的秋味。(从秋的色彩、秋的意象、秋的意境来体会。
)(明确)
1)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第三段。(教师引导)在“秋晨静观图”中,作者有没有把“清、静、悲凉”的感觉写出来?
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思考、讨论上述问题。点名问答。(教师点拔)
阅读这一段,要结合文眼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才能深入地理解这一段的文字的意蕴。阅读时,要注意文段看似细小实却紧要的关键词语,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揣摩,领悟文段意蕴。(第三段问题导引)
本段中要注意把握这几个词: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的“破”,想一想,为何要住“破”屋、赏“破”壁?赏牵牛花,为何淡红者最下?
花底为何要用秋草作陪衬?指导划出关键词语。(点拔)
漂亮的新屋不是更舒适吗?但是,太舒适了,就只有实用价值,没有多少历史的回味,破屋才有沧桑之感,才能体会到其中历史的积淀、悲凉的意味。花之淡红者,其色过于鲜艳,为暧色,较有生命力的意味,而蓝、白、紫黑则偏于冷色调,秋草就是枯草,二者都表现出生命的衰败,逗起悲凉之感。
凡是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存在的价值。引起生命的蓬勃之感的,自然可以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觉,启示沉思生命的周期,逗起悲凉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感受,也是一种美,郁达夫在此要着意表现的正是这秋天的悲凉美。
(板书)破沧桑之感枯草。
蓝、白、紫黑表现出生命的衰败,逗起悲凉之感。
第三段补充与延伸)当然,此段中的“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朝东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都写出了秋天的“清”和“静”。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这些词都告诉我们,要欣赏秋的悲凉美,是先要有悠闲的心情和姿态。
2)学生自读,品读第5段秋蝉残鸣图。
学生齐读课文第5段。思考、讨论:读秋蝉残鸣这一段,有哪几个词语要特别加以注意?通过这几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指导划出关键词语。
此段要注意这几个词:衰弱、残声。此处写的蝉声是凄切悲凉的。
跟南方烦躁的蝉叫声相比,那些“衰弱”让人感觉到生命的衰亡竟是这样的真切而无法逃避,更令人有一种秋将冬至的感觉,更觉生命的可贵,唤起人生的种种感慨,羁旅漂泊之苦,人生不顺之失落……这本身就是对生命衰亡的情趣的体味,是一种悲凉美。秋蝉图实是一幅秋声图,写出了故都的秋的静,烘托北国之秋带给作者的悲凉感受。
还有“家虫”一词,说秋蝉像“耗子”一样,像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写出了秋蝉之多、之普遍,这个词让秋蝉透露出平民色彩,不再像古诗词中的秋蝉那样有高雅的意味。(补充拓展)
把这一段和第3段、第4段相比,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从故都老百姓的平常的世俗的生活中来选择材料,以之表现秋的悲凉之美,这就是“俗中见雅,雅俗结合”。
4、作者通篇南北之秋进行对比,运用多种感官来“尝”故都的秋味,那么他饱尝到秋的味了吗?面对每一个场景的秋,他觉得满足吗?请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满足感,思考他为什么感到了满足?
5、作者为什么欣赏故都的秋,除了清、静、悲凉之外,对故都的秋还有其他的感触吗?面对秋风瑟瑟,秋叶飘零,秋声嘶鸣,秋雨送来的阵阵寒凉,我们又有着怎样的感触呢?请写下你对秋的感觉。
四、学习小结。
各小组小结本课学习内容。教师点评:
1、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把握全文的文眼,结合文眼读懂文章的重点段落;2、注意文段中的看似细小实则重要的关键词语,把它们划下来,并细加品味。3、通过对关键词语的品味,理解文段及文章的意蕴。
五、课外**。
从本文的“落蕊轻**”、“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中任选一幅图,写一短赏析文字。注意点出文段中的关键词语,并分析其作用。左右。
六、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郁达夫。
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关键词:清,静,悲凉审美:悲凉美秋晨静观图。
破(破屋、破壁)沧桑之感。
品秋草(枯草)
蓝、白、紫黑表现出生命的衰败,逗起悲凉之感秋蝉残鸣图。
衰弱、残声对生命衰亡的情趣的体味。
品家虫蝉之多、普遍,平民色彩。
俗中见雅,雅俗结合。
故都的秋》教学流程图。
布置预习课文。
学生思考、提问。
小组预习成果展示。
课堂问题解答。
师问生答、教师点拨。
教师指导品读语段。
学生朗读思考讨论。
学生评价小结。
教师补充点拨。
布置练习,结束新课。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学案。故都的秋。课时 第一课时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一 学习情境1 故都的秋 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 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
故都的秋教案 第一课时
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中学语文组周娟。领略故都的秋声 秋色 秋味。教学重点 体味本文紧扣 清 静 悲凉 以景驭情的写法。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潜在的 悲凉 之情。教学方法 诵读法,导学模式 小组活动法。一 导入新课。由上一课所学 荷塘月色 从标题入手导入新课。要点 荷塘月色 作者的写作对象是标题 荷塘 与 月...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 科目 语文班级 13就业课型 新授课时 第一课时。备课人 杨涛备课时间 10月6日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 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能力目标 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