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发布 2022-10-29 03:53:28 阅读 1251

《故都的秋》教案。

天长中学许芳芳。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体会本文选择不同景物渲染刻画主题的方法。

3、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质疑,培养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

2、训练学生散文写作中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情感。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

1、 美读法

2、 讨论法

3、 比较赏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导入。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面对“故都的秋”,他读到的是怎样的秋呢?

二、 整体感知。

1、对“故都的秋”秋,作者持怎样的情感?

思念之情。2、思路:

开头:思秋。

中间:绘秋。

议秋。结尾:恋秋。

3、诵读。三、 合作**。

1、第一部分。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

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

2、第二部分。

五幅画面。庭院清秋。

槐树落蕊。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清秋佳果。

指出五幅画面与“清、静、悲凉”的关系,主要**情景交融这个问题(重点)

**: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可是作者为何偏偏选取那五幅图画,来表现秋的“清、静、悲凉”呢?

结合作者的生平及背景来分析。

你认为12节中心句是哪一句?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第三部分。

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作者在对比中抒发怎样的感情?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四、问题**。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颂秋。五、拓展延伸。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六、训练。陶然亭的( )芦花。

钓鱼台的( )柳影。

西山的( )虫唱。

玉泉的( )夜月。

潭柘寺的( )钟声。

七、小结。进一步强化情景交融的散文赏析方法。

八、作业。写一篇关于秋的文章,写出对秋的感受,九、板书。

故都的秋(味)

情 ――景。

故都的秋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故都的秋读后感 一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滴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的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郁达夫先生在阴郁低沉的格调里抒写了自己以及这个正面临危机的国土在某种意义上的悲凉与落寞。他说,北方的槐树有一...

故都的秋读后感

自古至今,秋 总是代表着一层淡淡的忧伤,而 故都的秋 却打破这永恒不变的韵律,作者穿过大半个中国,就为一睹故都 秋 的味道。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却没有北方秋的诗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作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而在北国秋的描写上,作者草草几笔,就足以将北方的秋表现的淋漓尽致。碧绿的...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 读后感。自古文人常悲秋,秋 常常被文人润色认作创作的素材。郁达夫的这篇 故都的秋 便是描写 秋 的经典散文作品。在作者的笔下,秋的景致朴素而生动,浪漫而唯美,有着特殊的风韵。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下,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的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