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

发布 2023-11-14 10:22:13 阅读 5480

高一语文学案。

故都的秋。课时:第一课时编写人:审核人:编号:

一、学习情境1、《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2、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言和语感。(2)、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

关注题目信息。(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5)、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3、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2024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2024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2024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2024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2024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这一阶段是他思想最为消沉、创作枯竭的时期。由于对革命的深切失望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企图在理想的世外桃源里慰藉自己痛苦的灵魂。此时,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202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本文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二、问题导学。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混混沌沌(dùn)潭柘寺(zhè)落蕊(ruǐ)一椽破屋(chuán)廿四桥(niàn)蟋蟀(xī shuài)平平仄仄(zè)譬如(pì)颓废(tuí)橄榄()(普陀()山房檩()着()衣椭()圆鲈鱼()2、“故都的秋”的中心词是什么?“故都”指**?为什么不说“北平的秋”?

3、读1段,思考,故都的秋总体呈现什么特点,“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抓住文章的“神”,找出文章的文眼。

4、读2段,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的秋的特点,思考,为什么要写南国的秋天,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本段写的是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对比,请同学们通观全文,还有哪一个自然段写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

6、作者对故都的秋有深深地情感,那么哪一自然段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爱之深,恋之切呢?

7、文章开头抒情,结尾又抒情,第二段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倒数第二段又进行对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故都的秋教案 第一课时

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中学语文组周娟。领略故都的秋声 秋色 秋味。教学重点 体味本文紧扣 清 静 悲凉 以景驭情的写法。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潜在的 悲凉 之情。教学方法 诵读法,导学模式 小组活动法。一 导入新课。由上一课所学 荷塘月色 从标题入手导入新课。要点 荷塘月色 作者的写作对象是标题 荷塘 与 月...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 科目 语文班级 13就业课型 新授课时 第一课时。备课人 杨涛备课时间 10月6日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 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能力目标 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2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2 故都的秋。郁达夫。教学目标 1 了解郁达夫其人。2 把握散文以情驭景 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 体会北国之秋的悲凉之美。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析,把握作者情感,体味北国之秋的悲凉之美。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秋,是个神秘的季节,它没有春的妩媚,夏的热情,冬的凛冽,仿佛是一位遗世而独立的清丽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