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
执教。大公镇古贲小学解其梅。
理论支持。简简单单教语文,朴朴实实教语文。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内容,把握整体联。
系,追求教学环节清清爽爽,学生学得明明白白,教师教得轻轻松松。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性阅读,达到明诗意,悟诗情,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
树立资源意识,打造有效课堂。在《望洞庭》教学中,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理论支撑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精美绝伦。理解词语“两相和”、“**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搜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洞庭山水的美丽风光与神奇传说。2.多**课件。1课时。
设计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
一、课前自主预习。
1.读一读:认真练读《望洞庭》,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2.找一找:搜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洞庭山水的美丽风光与神奇传说。二、课内精讲精练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1.昨天我们学习了送别诗《水调歌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异彩纷繁,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诗呢?
指名交流。2.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跟随唐代诗豪刘禹锡——《望洞庭》。(板书课题)
3.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关于这首诗的哪些信息?
相机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介绍。
学生活动1.生交流。
2.书空课题,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交流。
从孩子熟悉的古诗入手,通过对洞庭湖的述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学生质疑,由问设疑,由问激趣,更激发了学生求知的。
设计意图。二、
一读,整体感知。
三、再读,理解品味洞庭湖,理解“望”(远看)。
4.读了诗题脑**现了哪些问题呢?
1.我们来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聆听。(配古筝曲《平湖秋月》,师范读。
2.你看到了那些景象?多**出示诗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
3.此时洞庭湖给你什么印象?4.自读全诗,明确要求。5.指名读(正音:螺、磨)。
过渡:吟诗的关键是要吟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先了解诗意。
1.用心再读一读这首诗,想想:哪些字、词、句你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或是有疑问。2.指导交流**。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你读懂了哪些字、词、句?(2)这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湖水——秋月——湖光秋月——
师引说,相机板书词语)(3)多么和谐啊。第二句你读懂了什么呢?
4)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什么感觉呢?
5)能完美地描绘读到的美景吗?(指名交流,师相机点拨)强烈欲望。
1.欣赏画面和朗读。整体感知美。
2.交流。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旋律,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诗的境界。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3.交流感受4.按要求自由读。调动学生主动**诗。
5.读。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阅读,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1.同桌互读,交流,讨论。
1)理解“秋月”
和”──和谐、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通协调。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
2)交流。容,体会古诗的用字简明却意境深远,抓住字眼,多角度解读。(3)交流理解“镜未磨”。
和诗句的意思。(4)交流感觉。(模糊、朦朦胧胧)
5)生描绘。(6)交流。
4.学生交流。
6)眼前的画面给我们什么感觉?
指名回答。宁静、和谐、迷蒙……)7)诗中的哪一个字概括了月夜洞庭湖的这种美?
指名回答。8)宁静的夜晚,望洞庭湖光秋月,一片迷蒙、和谐之美,于是,轻轻地吟诵——
指名读,小组读。(给生配乐)(9)为什么潭面像镜未磨一样朦朦胧胧呢?
一、月光下不真切;二、浩阔湖面,涟漪轻起;三、遥望只能看到大体轮廓。)
过渡:秋月之下遥望洞庭,诗人产生了奇丽的想象,妙语连珠,你听——
b.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
1)用你会发现美的眼睛欣赏,看你能发现什么。
2)请个同学来把自己发现的美读出来。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盘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想到哪些赞美的词句呢?
3)你想到了哪些词句?(4)诗中的“**盘”指什么?“青螺”又是指什么?(5)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你知道吗?
6)君山撑起了神话的天空,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水白山青,相依相伴,多么像**盘里点缀着一颗小巧的青螺,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于是,诗人轻轻地吟诵——
7)学到这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7)交流。“和”。
8)个人有感情朗读,小组有感情朗读。
9)交流。1)交流理解。
2)听,想象。
3)交流。(4)交流。
5)讲搜集的君山传说。
6)一名学生读,评议读,男生齐读。
7)质疑,释疑。
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
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简单的话语,倍增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三读,感悟意境。
五、品味洞庭文化六、
书写洞庭。1.听,想象,指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配乐名交流。朗诵,如果你就是诗人,漫步在洞这一板块重在体验诗庭湖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
人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是古用几句话描述一下。2.交流。诗教学的一个难点。
体会。2.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月夜《望洞庭》的意境,我是通洞庭湖的这种美。(和)过画面、**、想象,引领。
指名交流。3.生自由吟诵古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欣3.好一片奇丽、柔美、和谐的诗。赏这幅美景,体会诗的意洞庭湖啊!
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交流,评议读。境。把诗中刘禹锡看到的吗?
自己试试看。“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
4.交流。“我情我景”,让他们在读4.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悟结合,移情体验的过程中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诗人刘禹锡。不断释放自我潜能,实现各你了解刘禹锡吗?
对话主体在互动交往中的。
指名交流。5.交流。超越与创新。5.刘禹锡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这让你感觉到诗人刘禹锡是让学生在诗人的日常个怎样的人?6.自由读,齐读。生活与情感世界里走几个。
6.这首诗就表达了他对洞庭湖来回,透过古诗了解作者,秋夜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相信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这首同学们再来读这首诗会有更加独诗,还原作品,既品出本诗特、更加深刻的感受。的写作之美,又悟出作者为。
人之美,实现学生、文本、作者的多角度对话。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仅过渡:洞庭湖的柔美与神奇引仅是一个原点,如何让这个来了许多文学才俊,写下了许名篇朗读,选择填空,原点生发一个面积较大的佳作。
于是,洞庭湖的水波荡漾着再朗读。圆,让它成为学生阅读经验诗意。的有效区域,这就需要教师。
1.课件出示:选择诗句填空,有意识地对课文进行拓展,然后有感情地诵读。以诗中“洞庭湖之美”这一。
2.总结。主题为原点,向外画圆让学生感受众多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以上环节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
吟诵背诵,配乐书写。精美的卡片利于提高请大家在书签或扇面上默写全班欣赏,品评。学生写字的兴趣,益于激发《望洞庭》,写之前先看清本课字学生把字写好的愿望。
关注形,尤其是本课的生字。(配乐)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
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
七、布置课后作业。
写一写这首诗描绘的景色。预习《峨眉山月歌》。
认真听。持久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
体验诗的意境,培养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增加积累,为学习下一课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望洞庭。和。遥望。
4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内容。1.学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教学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目标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3.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首诗。重点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难点国情感。教学过程。揭题 1....
4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4古诗两首。学习目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 祭 巫 涕 洛。3 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4 掌握古诗 抓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重难点 重点 1...
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共 2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阅读课时。第 1课时。学习目标。1 学会 径 霜 等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诗中 坐 泊 的意思。2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 背诵课文。3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重点 难点 1 背诵课文2 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易混 易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