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发布 2024-02-28 12:00:01 阅读 6125

4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祭、巫、涕、洛。

3.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4.掌握古诗“抓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重难点】

重点: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通过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明白两首诗一“喜”一“悲”都表达了爱国情怀。难点:

指导学生在叙述诗句意思时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资料链接】

1.杜甫(721-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他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人友谊深厚,创作成就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中国文坛上称“李杜”,一为“诗仙”,一为“诗圣”。杜甫一生写了很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生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被推崇为“诗史”。

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3.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叛军南下攻占洛阳、长安,唐朝大将郭子仪等率军平叛。

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及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背诵默写这首诗。一、课堂研讨。

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1)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就是(杜甫),能背一首他的诗吗?

2)时代背景;请学生结合资料链接中的内容简要介绍“安史之乱”。(3)理解诗题。

注意区分“闻”“河南河北”的古今词义变化。“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诗中还有。

同学们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发现,那“河南河北”指的是**?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不是的,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2.抓字眼,明诗意。

1)练读这首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准字音,尤其要读准诗中的几处地名。指名读,注意“卷”读音和“妻子”“青春”的古今词义变化。

“漫卷”读juǎn,体会为什么这样读,“卷”,动词,卷起来之意,我们一起读;“妻子”的“子”为什么不读轻声,“子”指孩子,有实在意义,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还有“青春”,不同于“青春年华”,而是指春天的景物,我们一起读。)

2)再读古诗,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这里针对学生的质疑重点明确两个问题:诗中表示地点的有六个词语:

剑外、蓟北、八峡、巫峡、襄阳、洛阳。表示地区的有两个词语:河南、河北。

学生对这些地名没有空间概念。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介绍时指地图说)

3)根据老师出示的带点字意思,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3.想意境,悟诗情(1)找诗眼,品情感。

诗中最能体现杜甫的心境的是哪个词?(喜)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这种心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们赞叹这真是一首好诗,仅仅56个字,为我们展现一个感情热烈,喜极而泣,满怀希望,无限喜悦的杜甫。这是我们通过真切的体味、感知诗句的意境,这是在把诗讲胖,变丰满。下面,我们再来试着将诗说“瘦”,寻找诗“眼”。

那诗中最能体现杜甫的心境的是哪个词?“喜”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就是在杜甫心中压抑许久,是他苦苦期待的,只有当战乱平息,祖国统一才会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最真挚最强烈最渴望的情感。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这种心情?

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漫卷”即胡乱的收拾,这对于一位酷爱读书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描写,体现杜甫巧妙的创作手法,此时的杜甫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你们说那将是何等的兴奋啊!谁来读?

愁何在”说明什么?他们为什么而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贫困流离,生命时常受威胁而愁。如今所有的烦恼都被胜利的喜悦冲得无影无踪,留给他们的就只有高兴,只有激动,只有兴奋,只有…谁来读?

)2)圈读地名,品味感情。你们知道全文共出现几处地名,圈一圈,你觉得作者连用这么多地名累赘吗?

圈一圈诗**现的地名,请学生连读、齐读。(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

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此时在剑外从剑外到洛阳,途径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实际相隔千里之途,却因喜悦至极,感觉如同近在咫尺,这两句中地点的转换,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地名之多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让我们感受到杜甫高超的创作才能。)

来,让我们再一次将心比心,经情传情,齐读这首诗。4.诵诗句,品诗味。

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分三点进行教学:①尝试读,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②示范读,准确地标出停顿、重音带读,要求学生读出喜悦心情来;

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情和谐的共鸣,受到感情的熏陶。

5.扩展延伸。

1.向学生推荐读杜甫的名诗《春望》

赏析: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

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与《春望》相比,这两首诗表达的内容、情感等有什么不同?

4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内容。1.学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教学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目标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3.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首诗。重点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难点国情感。教学过程。揭题 1....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学会古诗中的生字同,理解其在古诗中的意思。2 诵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会古诗中的生字同,理解其在古诗中的意思。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了解作者。1 说说你眼中的...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古诗两首。主备人 钱娜。教学目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明透 背诵课文。2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 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3 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教学重 难 点 1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课文 2 能正确 美观地书写生字。3 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