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思想和《孟子》内容。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2.疏通课文,掌握课文结构,掌握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
二、学习情境。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代中期儒家学说主要代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又一位大师,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是孟子及其**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
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三、问题导学。
一)、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填空。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9)不可胜( )食也10) 养生丧( )死无憾也。
二)、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一共七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段的内容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通篇对话,要分层,就要大体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对课文了解后再去分层)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重点字词。
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
2. 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文段小结:
四)、研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重点字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2)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文段分析,思考。
1)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或: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2)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课时说稿。一 说教材 学情。寡人之于国也 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拓展模块第二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 仁政 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课程大纲关于本文的教学要求是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孟子散文的论辩风格,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对于本阶段的学生来...
有理数第一课时学生用
考点1 正数和负数。例1 向北走2000米与向南走1000米,若规定向北走为正,则向北走2000米可记作向南走1000米,原地不动课记作。例2 七年级一班第一小组五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为85分,一名同学以平均成绩为标准,超过平均分记正,将五名同学的成绩分别记作 15分,4分,0分,4分,15...
用 郑和远航第一课时
郑和远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新词,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3 能根据文后习题理清课文的脉络。4 品读1 3,感受郑和 扬帆启航 时宏大场面,能流利复述。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郑和准备扬帆启航时的宏大场面。教学难点 能流利复述 扬帆启航 部分。教学用具 多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