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第三中学语文学案《长亭送别》使用时间:2024年10月制作人审核人: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学习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难点: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课时:2课时。
一、回顾预习。
1、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学法指导对作者及相关知识要做一番详细的了解。
肥城市第三中学语文学案《长亭送别》使用时间:2024年10月制作人审核人: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2、《西厢记》剧情简介。
有趣的第一次见面:张生第一次在普救寺见到莺莺,惊呼:“我死也!
”,接着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一头雾水反问:
谁问你来?张生不答,直问:敢问小姐常出门吗?
把张生在爱情的驱使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3、比较元稹的《莺莺传》
作品莺莺的形像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破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祸水”,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
鲁迅《中国**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wu趣。”作品的格调低俗。
但王实甫果断抛弃了“始乱之,终弃之”男性为主导的贬低女性的传统模式,进而以女性的视角来重新诠释对爱情的伟大理解。
掌握文学常识。
二、自主、合作、**。
一.填空题:1.《长亭送别》节选自原名作者是代戏曲作家课文为的第本第折,描写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
2.课文中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感情的话语主要有四处,它们是:[幺篇朝天子科白二煞3.“碧云天,黄花地”,由___的一词中句脱化而来。黄花,指___宋代女词人___声声慢》中有写黄花的名句4.“‘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这句曲词中,前两句引语是___满庭芳》词的头两句。5.[耍孩儿]一曲中一句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一句比喻人的离散,语出乐府诗6.[二煞]一曲中“一春鱼雁无消息”一句说的是___语出北宋词人鹧鸪天》词。“一春”这里泛指鱼雁”指___答案一.1.《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王实甫《西厢记》四三莺莺送张珙进京应考莺莺在送别环境中的微妙心理2.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肥城市第三中学语文学案《长亭送别》使用时间:2024年10月制作人审核人: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
3.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花地”菊花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4.苏轼。
5.比司马青衫更湿《琵琶行》伯劳东去燕西飞《东风伯劳歌》6.长久没有音讯秦观时间很长书信。
二、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谂知(niǎn)暮霭(ǎi)胸臆(yì)b.泠泠(léng)相偎(wēi)栖迟(qī)c.赓续(gēng)玉醅(péi)揾做(wěn)d.
萧瑟(sè)憔悴(cuì)顷刻(qǐng)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注意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对课文的赏析。
三、当堂达标1.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2.理清剧情结构: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
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总结提升:课文解析:
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肥城市第三中学语文学案《长亭送别》使用时间:2024年10月制作人审核人: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
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知识要掌握!!!
五、拓展·延伸资料链接。
1、前人评点。
世传实甫作《西厢》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
梁廷楠《曲话》)
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
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无多,长策而归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日也。
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
2、文中化用的诗词。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分析】这是一首抒写浓浓乡愁的词作。上阕写了令愁肠倍生的凄清秋景。
前两句的“碧云天,黄叶地”是一工整的小对,色彩绚丽,妙语天成。
下阕由写景转入直抒乡愁。“黯乡魂,追旅思”两句也是一个小对,表达作者因思乡而魂销,身居客乡愁绪缠绕不去的情怀。紧接下来更抒写乡愁的困扰最后写作者想借酒消乡愁,反而倍增感伤: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一奇特而贴切的假想,真实地传达了作者思乡致潸然泪下的悲愁感伤之情。
满庭芳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肥城市第三中学语文学案《长亭送别》使用时间:2024年10月制作人审核人: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赏析]这首《满庭芳》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上片由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失败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也生动地刻画了词人愤世嫉俗和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层次,在封建社会中很有典型意义。
长亭送别第一课时学案
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 1 欣赏 长亭送别 中情景交融 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2 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资料链接 1 作者介绍 王实甫 天一阁本 录鬼簿 称他 名德信,大都 今北京市 人 大约和关汉卿同时。据元周德清 中原音韵序 可知王实甫于泰定元年 1324 前已去世。明...
第一课时学案
绪言学案。一 比一比,看看谁观察的仔细和记录的全面。二 测一测是否学会了 1.下列由美国 科学 杂志评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中的四项研究,主要属于化学 领域的是 a.观测太阳系外行星 b.绘制癌症基因图谱 c.研制高温超导材料 d.计算物质实际重量。2.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化学纤维的...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 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 黄鹤楼送别 的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设计反思等方面来阐述。1 说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 一课是以 文包诗 的形式,讲述了在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