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高中三年级教案

发布 2023-08-06 20:30:34 阅读 466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盐类的水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对盐类水解的应用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对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建立起“事物变化,内因是决定因素,外部因素是变化的条件”的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前面所学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材密切联系上一节,引导学生联想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并通过〔实验3-1〕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组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把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联系起来,为分类讨论盐类的水解奠定了基础。

在分类介绍盐类的水解时,重点说明盐类电离产生的弱酸或弱碱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所产生的影响,并配以形象化的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教学重点。之后,教材提及强酸可碱盐不水解,并简单说明其溶液呈中性的原因。

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前两类盐水解的本质。关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大纲没有要求。

关于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盐类水解的利用,大纲只要求a层次,但在具体讨论盐类水解的利用的实例时,往往涉及到盐类水解的本质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通过分析,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法建议。关于盐类水解。

本内容是对所学的电离理论、水的电离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中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本节的有关问题。

1.关于盐类水解的引入,可采取**讨论的形式。结合上一节知识,提出问题。将课本中的实验改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

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和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从而使学生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2.盐类水解的本质。

以的水解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说明盐类水解的本质。

(1)提出问题:①在溶液中存在几种电离?

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为什么溶液显酸性?

(2)分析讨论:通过上述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引出盐类水解的定义。

并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接下来的几种盐的水解。

与水电离的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醋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逐渐增大,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结果, ,因而溶液显碱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分析时可利用图3-10帮助学生理解,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盐类水解的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分析,总结出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3.关于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l)找出盐类组成中发生水解的离子,直接写出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

盐类的水解 第一课时

5 盐类的水解 一 学习目标 1 理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盐类水解的本质。2 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旧知识回顾 1 水呈中性,是因为水中的h 的浓度与oh 的浓度相等 酸呈酸性,是因为酸能够电离出h 而使溶液中的h 的浓度大于oh 的浓度 碱呈碱性,则是由于碱能够电离出oh 而使溶液...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知识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 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2 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2 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

盐类的水解 第一课时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 以ch3coona nh4cl为例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了解多元弱酸酸根离子和多元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情况。理解盐类水解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熟练掌握溶液酸碱性检测的实验操作。2 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 分组讨论,进一步让学生掌握 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