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发布 2022-10-19 21:17:28 阅读 8615

心理发展的动因:

通过学习获得心理发展:班杜拉,新行为主义。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2替代性强化:他人行为被肯定而倾向于模仿该行为,他人行为被否定而倾向于不模仿该行为。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维果斯基的观点:文化――历史理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两类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其发展受个体生物成熟所制约。

高级心理机能:其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人所特有。

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四个指标:随意化;概括—抽象化;整体化;个性化。

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的帮助,所达到的问题解决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教育教学带来的发展,是潜力的开发。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教育必须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佳期限就是在心理机能开始但尚未形成的时候,进行相关教学。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

1图式:即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3顺应: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改变原图式,或创造新图式的过程。使图式得到质变。

4平衡: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势;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适应的实质是主体与环境的平衡。皮亚杰。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1、最早的动作时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发射;2、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经验:物理经验:关于客体的知识;数理逻辑经验: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3、社会环境。4、平衡化:功能:协调上述三因素;实质:通过同化和顺应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1、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皮亚杰。2、以人格特征为标准:艾里克森。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年龄:0~2岁;认知结构:感知运**式;依靠动作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年龄岁;认知结构: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思维的质的飞跃,借助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

前运算阶段特点:1泛灵论;2自我中心;3缺乏层级类概念——整体局部关系乱;5思维不可逆;6缺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年龄岁;认知结构:运算图式;

思维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可逆性;需要具体内容支持的逻辑性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年龄岁;性质: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特点和表现: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限制;能够提出假设:凭借假设――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重点是后三个品质)

1、婴儿前期。年龄:0~2岁;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品质: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年龄:2~4岁;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品质:意志品质*

3、幼儿期。年龄:4~7岁;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品质:目标品质*

4、童年期。年龄:7~12岁;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品质: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年龄:12~18岁;任务: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品质: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年龄:18~25岁;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品质: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年龄:25~50岁;任务:获得繁衍感,避免停顿感;良好品质: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年龄:50岁以后;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或厌恶感;良好品质:智慧、贤明品质*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

1、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

2、促进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3、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4、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幼儿记忆发展特点。

1、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发展较迅速。

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3、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逐渐发展。都随年龄增长,语词记忆发展更快。

幼儿记忆策略。

策略发展三个阶段。

1、没有策略。5岁前,难以运用记忆策略;

2、经指导能运用岁,不能主动运用,但通过诱导可以运用。

3、主动运用。10岁以后稳定发展。

幼儿后期能运用的策略*

1、视觉复述策略。不断注视目标,以加强记忆。

2、特征定位策略。捕捉突出特征。

3、复述策略。不断重复。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主要趋势: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独白语和连贯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

情绪体验(愉快、愤怒等)

情感体验(自尊、羞愧等)

自尊是自我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体验。

1、幼儿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2、幼儿自尊感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

3、影响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因素;朋友亲密度;被集体接纳的程度。

幼儿期认同的对象。

1、具有较高地位、权威、较强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

2、父母、教师。

3、自己喜欢的**。

4、与自己年龄差异较大的哥哥、姐姐。

认同产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强大感”

儿童第一逆反期。

年龄,3~4岁;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识;反抗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者。

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

1、有特殊的心理需求(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希望他人接纳)和行为表现(参与**生活活动;拒绝**代做自认为能干的事情;对父母意愿说不;喜欢“你真棒”)

2、是阶段性特点(三岁是转折,之前,依赖,之后,跃入)

如何应对第一逆反期:1积极理智面对;2认识矛盾焦点3因势利导,适宜满足:游戏;培养;了解;民主。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1、学习是主导活动。

2、师生双向互动过程。

3、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4、最基本任务是“学会学习”

5、学习促进心理积极发展。

童年期思维发展基本特点。

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思维形式的发展。

一)概括能力的发展*

三阶段:直观形象水平,概括事物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小学低年级。

形象抽象水平,内在本质属性逐步增加,小学中年级。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以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接近科学概括。

二)语词概念的发展*三种情况:不能理解实验要求;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

三)推理能力的发展_

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

通过言语表述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

能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我国研究表明,低年级表现了逻辑推理能力;中年级过渡;高年级基本具有逻辑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能力。

小学生能完成简单的归纳推理。

因素多,则归纳难度大。

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类比推理能力。

存在着年龄阶段性差异。

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新的思维结构形成: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推理;两维互补推理。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儿童: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助人;善于交往并易于合作。重要。

2不受欢迎儿童: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常出现不良主意和恶作剧。出现社会性问题。

3受忽视儿童: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既不为同伴所喜欢,也不被同伴所讨厌。心理不健康。

改善人气特点的方法。

1直接干预。

发现优点,发挥优势,引导接纳;指导社交策略和技能;榜样示范;行为训练。

2帮助提高学习成绩。

3发挥班集体的帮助作用,改善人际氛围。

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1父母与儿童对其行为共同调节。意义:由单向权威服从关系逐渐转变为平等、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儿童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和权利;儿童也要履行责任。

2亲子关系的质量取决于家长。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感;心理上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成熟度;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水平;要求与**的社会地位平等;渴望社会给予他们**式的信任和尊重。

半成熟状态:心理发展处于童年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认知水平、思维发方式和社会经验都处于半成熟状态。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记忆的发展。

1记忆广度一生顶峰,超出大学阶段水平。

2对各种材料的记忆成绩达到高值;全盛时期。

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发展水平:形式运算阶段。特征: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发展。

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显著发展。

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趋势:初一:具备了各种推理能力;初三:推理能力明显发展;高二以后:推理能力基本达到成熟,较完善。

掌握逻辑法则:表现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认识上。

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会因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产生极度焦虑。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强烈关注自己的个性成长。

4有很强的自尊心。

少年期情绪的变化特点。

1烦恼增多。

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

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地位而烦恼。

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

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少年期自我中心性特点。

皮亚杰自我中心概念:一种思维方式。以自我的感受、认知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认知的现象。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与皮亚杰原意不同)

独特自我:虚构:以个人的意愿作为独立推理的模式。

假想观众:心理上“制造”想像中的观众。

第二逆反期。

反抗心理;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对策:沟通。

发展心理学A

科 专 本 线名 姓封号 学密级 班 信阳师范学院函授生考试试卷 发展心理学 试卷 a 试卷说明 1 试卷满分100分,共六页,五个大题,100分钟完成试卷 2 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中 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3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阅卷人。满分201420242210...

发展心理学

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柔鲜。图尔荪06124691 父亲缺失指由于分居 离婚 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 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美 谢弗,邹泓译,发展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霍林沃斯,赵演译,发展心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英 朱莉娅 贝里曼,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美 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北京大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