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发布 2022-10-17 09:44:28 阅读 6576

1.自我同一性:是个体面对新环境时将过去经验延续下来的。

感觉,是对自己目前的知觉与对未来期望的统整,同时接受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群体。

2.流体智力: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之中,大多是先天的,依赖于大脑的神经解剖结构,如知觉、记忆、推理能力等。

3.晶体智力: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习得的,依赖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如词汇能力等。

4.经典性条件反射:就是一个刺激替代的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替代原先的、能自然引发某种反应的无条件刺激。

5.消退: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6.泛化:是指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都会引发条件反应的现象。

7.分化:条件反射建立后,为了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发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有机体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作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8.正强化:是在环境中呈现引起满意结果的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9.负强化:是指移除环境中的厌恶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10.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种活动的推测和判断。

11.认知地图:即有关周围环境、目标位置及到达目标的途径的知识。

12.认知结构:是个体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即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13.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教师通过使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学生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14.学习共同体: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各成员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

15.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就像“脚手架”在建筑、修桥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当学生需要时脚手架就会提供支持;当项目展开时便需要适时地调整或去除脚手架,而不要对学生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给予过多的帮助。

也就是说,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用直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作出示范,一旦学生的能力有所增强时,就应当逐渐减少指导的数量。

16.元认知:是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就是指导和调节学习者的认知过程。

元认知不仅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表征问题情境、识别问题解决的障碍、设计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适时地监控和评估问题解决的进程。

17.陈述性知识: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描述了事物的特征及其关系,是关于既定事实、定义及事物间的规则和原理等。如自然课上,老师告诉学生彩虹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18.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有关,涉及某一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性步骤。

19.心智技能:又称智慧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指通过内部言语在人脑中形成的心智活动方式。

如写作技能、阅读技能、心算技能等均属于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相比,心智技能具有: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执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减缩性的特点。

20.概括化理论:著名心理学家贾德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这就是迁移的概括化理论。

21.学习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学习者在以往的学习中形成的愿望、态度、知识经验、思维方式都能构成其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使后继学习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并朝特定的方向进行。

22.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

23.自我效能:班杜拉最初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后来班杜拉把自我效能进一步解释为个体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以及个体有关自身能力的稳定信念。

1.什么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或者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者、学习和教学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内容有:

1)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包括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与社会性发展规律组织教育教学,如何根据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差异因材施教,从而调高教学质量。

2)学习的本质与过程。

主要**学习的一般过程与基本规律。不同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实质、学习过程及其规律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观点,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

3)不同类型学习的特点与规律。

主要**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等不同领域学习的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规律促进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影响学习的因素。

主要**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包括动机因素,认知因素与人格因素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5)课堂教学与管理心理。

主要**如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同时研究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描述研究。

科学研究的初始点就是描述,首先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1)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计划地考察和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分析和描述其特点的方法。

2)问卷法:是将研究者严格设计的系统问题以书面形式发给研究对象、请研究对象如实回答,以获得研究对象心理和行为表现资料的方法。

3)访谈法:访谈法是通过和研究对象或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人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

4)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个体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5)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概括学生学学习的特点、教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等的一种研究方法。

2)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主要用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对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具体方法是测验法。

3)因果研究。

因果研究主要用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有实验室试验和自然实验两种形式。

4)教育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情境性(2)合作性(3)参与性(4)自我评价。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首先,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心理变化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与年龄相联系的。

2)心理发展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4.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全面分析了环境及教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环境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发展,注重一系列环境系统及其关系中考察个体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中生态指的是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是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等;中间系统是在微观系统之间、微观系统与外层系统之间的联系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外层系统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邻居、传媒、社会福利制度等;宏观系统是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等,即个体所处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时序系统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5.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循环往复,逐渐发展的过程。

1)图式。皮亚杰用图式来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图式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一些与环境相互作用,从环境中获取意义的固有倾向,即原初的图式。当儿童遇到新刺激时,就会通过图式主动适应所遇到的刺激,每一种图式都以相同的方式处理周围的事物。

2)同化。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适应,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调整图式以对环境作出反应。同化就是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3)顺应。如果没有可以放入新数据的图式或获得的数据特性与现有图式不相配,同化的过程就无法实现,这时儿童就会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独特经历,不得不改造已有的图式从而发展出一种新图式。皮亚杰将这种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称为顺应。

4)平衡。只同化则不会区别,只顺应则不会概括,所以皮亚杰嘉定有一个被称为“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在所有儿童和**身上起作用。这种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代表了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不断协调。

激发儿童认知发展需要制造出一种认知失衡状态,儿童在认知失衡状态下,就会试图逐渐理解造成混乱的情景,并因此将新的体验同化到已有图式中,或建立新的图式与新的体验相匹配。

6.维果茨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和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认知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会受到文化传递给个体的信仰、价值观和智力适应工具等的影响,社会文化、社会互动与言语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观点被称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维果茨基认为,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类新的适应方式。在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发展包括个体发生发展、微观发生发展、种系发生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四个方面。其中,个体发生发展指个体心理的发展(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微观发生发展是指在短暂时间内发生的变化;种系发生发展则指一个长期的历史进化时期产生的变化;而社会历史发展是指个体在自己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在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与技术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只有综合这四个方面,才能全面评价人类的发展。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维果茨基将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二是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三是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四是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1.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1.发展概况。1.1.1.初创时期 1903年 20世纪20年代以前 美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西方第一本。1.1.2.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1.1.3.成熟 20世纪60年代 70年代末布鲁纳。1.1.4.完善 20世纪80年代。1.2.我国第一部自编廖世...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桑代克 美 1903年著成 教育心理学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观察法 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 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有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或思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 绪论。一 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 形态或状态。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过程 感知 记忆 思维 想像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喜 怒 哀 乐 爱 憎 惧等 意志过程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个性差异个性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