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发布 2022-10-17 09:37:28 阅读 5234

1.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1. 发展概况。

1.1.1. 初创时期 2024年(20世纪20年代以前) 美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

1.1.2. 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

1.1.3. 成熟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布鲁纳。

1.1.4. 完善 20世纪80年代。

1.2. 我国第一部自编廖世承 1924 《教育心理学》

1.3. 同步训练。

1.3.1. 教育心理学之父及创始人——桑代克。

1.3.2. 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第一人——赫尔巴特。

1.3.3. 教与学5要素

1.3.3.1. 学生。

1.3.3.1.1. 学习主体因素。

1.3.3.2. 教师。

1.3.3.2.1. 服务学生学,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就无法有效学。关键作用。

1.3.3.3. 教学内容。

1.3.3.3.1. 传递的信息部分,表现为1.课程 2.教学大纲 3.教材。

1.3.3.4. 教学媒介。

1.3.3.4.1. 教学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师生传递信息的工具。

1.3.3.5. 教学环境。

1.3.3.5.1.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富有成效必不可少的条件。

1.3.4. 教与学过程。

1.3.4.1. 学习过程。

1.3.4.1.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3.4.2. 教学过程。

1.3.4.2.1.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1.3.4.3. 评价反思过程。

1.3.4.3.1. 教学结束后,教师特别注意评价学习的结果。

1.3.5. 教育心理学作用?

1.3.5.1. 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1.3.5.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3.5.3. 帮助教师**并干预学生。

1.3.5.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2.1. 心理发展。

2.1.1. 含义。

2.1.1.1.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是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一系列心理变化。

2.1.2. 基本特征。

2.1.2.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1.2.1.1. 做适应性教育。

2.1.2.2. 定向性与顺序性。

2.1.2.2.1. 做循序渐进教育。

2.1.2.3. 不平衡性。

2.1.2.3.1. 适时而教。

2.1.2.4. 差异性。

2.1.2.4.1. 因材施教。

2.1.3. 阶段特征。

2.1.3.1. 少年期(初中阶段)

2.1.3.1.1. 半成熟、半幼稚,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思维主导(在一定程度以具体形象做支柱),出现反省。

2.1.3.2. 青年期(高中阶段)

2.1.3.2.1.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出现辩证思维,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有深刻的发展。

2.2. 认知阶段的发展(瑞士皮亚杰)

2.2.1. 感知运算阶段(动作思维0~2岁)

2.2.2. 前运算阶段(形象思维 2~7岁)

2.2.3. 具体运算(抽象思维7~11)

2.2.4. 形式运算阶段(逻辑思维11~15)

2.3. 人格。

2.3.1. 俗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4.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2.4.1. 家庭教养模式。

2.4.1.1. **型。

2.4.1.1.1. 儿童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不喜欢与同伴交往。

2.4.1.2. 放纵型。

2.4.1.2.1. 儿童最不成熟,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极强的依赖性。

2.4.1.3. 民族型。

2.4.1.3.1. 儿童最成熟,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

2.4.1.4. 在我国家庭中,过度保护型越来越多。

2.4.2. 学校教育。

2.4.3. 同辈群体。

2.5. 自我意识。

2.5.1. 知:自我认识。

2.5.2. 情:自我体验。

2.5.3. 意:自我监控。

2.6. 同步训练。

2.6.1. 易受暗示、屈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属于场依型。

2.6.2. 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量表。

2.6.3. 最早智力表是比纳(法国)智力测验。

2.6.4. 国际广泛采用的智力量表,也是非文字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2.6.5. 最佳智力阶段30~45 峰值 37岁。

2.6.6. 智商计算公式:iq=智龄/实龄x100

2.6.7. 韦克斯勒提出离差智商,iq=100+-15z

2.6.8. 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6.9. 劳伦兹提出发展关键期。

2.6.10.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它们之间的差距)。

2.6.11. 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方向发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属于发散型。

2.6.12. 有的认知方式反应快,精确性差,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属于冲动型。

2.6.13. 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3.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3.1. 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3.1.1. 总结。

3.1.1.1. 有经验或实践引起的,有外显行为变化,有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这些变化相对持久。

3.1.2. 学习的内容。

3.1.2.1. 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3.1.2.2.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型的发展。

3.1.2.3. 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3.2. 学习的一般分类。

3.2.1. 加涅学习层次分类。

3.2.1.1. 信号学习。

3.2.1.1.1. 最低级学习,属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最早提出),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如认识物品,识字认数等基本的学习)

3.2.1.1.1.1. 经典条件反射基本规律。

3.2.1.1.1.1.1. 获得与消退。

3.2.1.1.1.1.1.1.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想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3.2.1.1.1.1.2. 刺激泛化与分化。

3.2.1.1.1.1.2.1. 泛化。

3.2.1.1.1.1.2.1.1. 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

3.2.1.1.1.1.2.1.2. 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

3.2.1.1.1.1.2.2. 分化。

3.2.1.1.1.1.2.2.1. 对事物差异的反应。

3.2.1.1.1.1.2.2.2. 是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而避免盲目行动。

3.2.1.2. 刺激——反应学习。

3.2.1.

2.1. 属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想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如看见篮球扔过来,就伸手接球)

3.2.1.2.1.1.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3.2.1.2.1.1.1. 基本规律。

3.2.1.2.1.1.1.1. 效果。

3.2.1.2.1.1.1.2. 练习律。

3.2.1.2.1.1.1.3. 准备律(开始学习的动机)

3.2.1.2.1.1.2. 总结。

3.2.1.2.1.1.2.1. 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才会是终生不忘的。

3.2.1.

2.1.1.

2.2.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后果。

同时,应注意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3.2.1.2.1.1.2.3. 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3.2.1.2.1.2.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3.2.1.2.1.2.1. 基本规律。

3.2.1.2.1.2.1.1. 强化。

3.2.1.

2.1.2.

1.1.1.

是一种操作,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3.2.1.2.1.2.1.1.2. 正强化(实施奖励)

3.2.1.2.1.2.1.1.3. 负强化(撤销惩罚)

3.2.1.2.1.2.1.2.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3.2.1.2.1.2.1.2.1. 逃避条件。

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如看见路上有垃圾后绕道走开。)

3.2.1.2.1.2.1.2.2. 回避条件。

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出现,(如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

3.2.1.2.1.2.1.3. 消退。

3.2.1.2.1.2.1.4. 惩罚。

3.2.1.2.1.2.2.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3.2.1.3. 连锁学习。

3.2.1.

3.1. 指学习两个或以上的刺激——反应,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各种动作技能都离不开这种学习。(如打篮球,把接球,带球,跳球,投篮等动作连接在一起)

3.2.1.4. 言语联结学习。

3.2.1.4.1. 形成语言单位联结,即语言连锁化(如联词成句)

3.2.1.5. 辨别学习。

3.2.1.5.1. 学习一系列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应的反应。

3.2.1.6. 概念学习。

3.2.1.6.1. 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抽象特征做出反应。(如将猫,狗,鼠等该概括为“动物”,就是概念学习)

3.2.1.7. 规则和原理学习。

3.2.1.7.1. 两个或以上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物体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表现热胀冷缩)

3.2.1.8. 解决问题学习。

3.2.1.8.1. 最高级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目的。

3.2.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3.2.2.1. 在8类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五中学习结果。

3.2.2.2. 认知领域。

3.2.2.2.1. 智慧技能(智力技能)

3.2.2.2.1.1. 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如利用四则混合运算计算电费)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1.自我同一性 是个体面对新环境时将过去经验延续下来的。感觉,是对自己目前的知觉与对未来期望的统整,同时接受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群体。2.流体智力 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之中,大多是先天的,依赖于大脑的神经解剖结构,如知觉 记忆 推理能力等。3.晶体智力 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桑代克 美 1903年著成 教育心理学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观察法 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 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有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或思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 绪论。一 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 形态或状态。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过程 感知 记忆 思维 想像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喜 怒 哀 乐 爱 憎 惧等 意志过程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个性差异个性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