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发布 2022-10-17 09:53:28 阅读 6348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意志过程: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

个性差异个性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二)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

三)应用广泛、分支繁多的学科。

四、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制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观念性、主观性、能动性。

三)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对实践活动起着支配、调节的作用。

五、心理学的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六、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发展性、伦理性。

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或实验室条件下,直接系统的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观察行为的产生和变化,并将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二)实验法。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三)相关研究法。

研究者不操纵相关的变量,而是把心理现象各方面的特征记录下来,然后寻找那些特征之间存在的联系。

四)心理测验法。

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处理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

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五)个案研究法。

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六)产品分析法。

也叫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七)调查法。

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两种不同方式: 问卷法、访谈法。

第二章感知觉及其规律与应用。

一、感觉的定义及规律。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强度的感觉能力。

人的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成(反比)。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成(反比)。

2、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感受性与实践训练。

2)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

4)联觉。5)感觉补偿。

6)感觉后像。

二、知觉。一)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

1)对他人的知觉。

2)人际知觉。

3)自我知觉。

4)角色认知。

三)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三、感知规律的医院。

一)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二)提高师生双方的社会知觉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明确目的;方法得当;启发思考;做好记录。

第三章注意及其规律与应用。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人在某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

二、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功能。

二)保持功能。

三)调节和监控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的动作。

侧耳倾听”、“举目凝视”

2、无关动作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4、多余动作的产生。

咬紧牙关”、“握紧拳头”

四、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也叫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有意注意。

也叫随意注意,是指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新异性。

4、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二)主观原因。

1、需要和兴趣。

2、情绪和知识经验。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活动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

2、充分利用间接兴趣。

3、自我提醒和命令。

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五、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又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把握注意对象在数量多少方面的特征。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活动任务和人的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

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的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

注意集中的持续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越高。

保持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活动的组织安排。

3、注意的分配。

是指人们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关系很重要。

3)注意的分配与活动性质有密切关系。

左手画方,右手画圆”

4、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征。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原来活动的吸引力。

2)新活动的特点。

3)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敏性。

六、注意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注意的规律。

1、纵向发展的规律。

2、无意注意受主客观因素制约的规律。

3、有意注意受人的目的性支配的规律。

4、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

5、注意的稳定性与起伏相互协调的规律。

6、注意的集中与分配对立统一的规律。

“一心二用”or“一心不能二用”

二)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充分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1)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2)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2、运用有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

1)设立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2)使学生掌握与学习有关的知识技能。

3)合理组织教学过程,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确立合理的教学常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3、运用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七、课堂上控制学生分心的措施:

超前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邻近控制;表扬(批评)控制;偶发事件的处理。

第四章记忆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的分类。

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境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字词、概念、规律、定理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

二、记忆的分类。

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等陈述性知识的记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概念和观念等。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是指我们对如何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等程序性知识的记忆。

二、记忆的分类。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是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感觉记忆一般在0.25~2秒的范围内。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的保留时间一般在3秒至1分钟之间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的保持在1分钟以上直至多年甚至终身不忘的记忆。

三、记忆的环节(开端:识记)

识记是反复感知信息材料,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

有意识记/无意识记。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三、记忆的环节(中心环节:保持)

保持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得到保留和巩固的过程。

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三、记忆的环节(最后环节:再认或回忆)

再认或回忆是从记忆库中提取信息的过程。

影响再认的因素:

原有的经验的巩固程度。

原有事物与重新出现时的相似程度。

个性特征。四、记忆的品质。

一)敏捷性:记忆在速度上的品质。

二)精准性:记住的事物精确无误的品质。

三)持久性:记忆在时间持续上具有的品质。

四)准备性:善于根据当前的要求,把需要的事物从记忆中准确迅速的提取出来。

五、影响记忆的因素。

主观因素:学习方法、兴趣、需要、意志、知识经验、情绪、健康水平、个体特征。

客观因素:学习材料(难度、排列、数量)、学习环境、学习时间。

六、记忆术。

一)谐音法。

二)算术法。

三)口诀法。

四)联想记忆法。

五)pq4r法。

1、预习(prepare);2、提问(question);3、阅读(read) ;4、思考(reflection);5、复习(repeat);6、复述(review)

七、遗忘的概念和分类。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回忆和再认有错误的现象。

根据遗忘时间: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根据遗忘内容: 部分遗忘和整体遗忘。

八、遗忘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最初遗忘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遗忘速度与学习材料有关。

九、遗忘的理论。

一)消退说。记忆痕迹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

二)干扰说。遗忘是由于所识记的先后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三)压抑说。遗忘是某种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

十、遗忘的影响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学习的程度(低度/过度学习)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识记者的态度。

十。一、防止遗忘策略。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集中复习)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适当的超额学习。

十。二、记忆、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掌握有效的记忆术。

二)组织有效的复习,防止遗忘。

三)科学用脑。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

合理安排课程 / 保证课间时间 / 适当调节教学进度。

第五章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主要表现在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1.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1.发展概况。1.1.1.初创时期 1903年 20世纪20年代以前 美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西方第一本。1.1.2.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1.1.3.成熟 20世纪60年代 70年代末布鲁纳。1.1.4.完善 20世纪80年代。1.2.我国第一部自编廖世...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1.自我同一性 是个体面对新环境时将过去经验延续下来的。感觉,是对自己目前的知觉与对未来期望的统整,同时接受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群体。2.流体智力 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之中,大多是先天的,依赖于大脑的神经解剖结构,如知觉 记忆 推理能力等。3.晶体智力 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桑代克 美 1903年著成 教育心理学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观察法 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 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有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或思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