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心理学。
1.绪论。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成书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此书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道而弗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四大时期。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024年**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2024年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908 中国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此时期,学习理论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领域,主导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基本观点是学习就是刺激余反映之间形成连结的过程。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
1924 中国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西方注重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60年代初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
1962我国成立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80心理学家潘叔主编《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狭义: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包含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育**、教学环境。
3)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得到的材料是真实的,符合实际的,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一些现象不可重复性。
实验法: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从而引起人们的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要求:至少操作一个自变量,随机派选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在实验组和一个或者几个控制组之间至少要比较一个因变量。
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注意问题:问卷题目不宜过多,题目应生动有趣,消除防御心里,加入一些探测性项目,信度和效度。
个案研究法:对一人或者一组人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
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关于教育过程心理现象的整合性认识进行总结,进而寻找其中的规律。
2.学生心理与教育。
1)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阶段性——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地位连续性——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一下阶段的新特征。
定向性与顺序型——发展不可逆性,阶段之间不可逾越。
不平衡性——个体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止时间、到达成熟时期的时间各不相同;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差异性——每个体都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其发展速度、到达最终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不一样,如:早慧早熟。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学龄初期)——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一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初中时期)心里断乳期、危险期(抽象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出现反省思维,一定程度上仍需具体形象为支柱)
青年初期(学龄晚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了解认知概念及要素,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掌握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图示: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示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
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机体的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前运算阶段(2-7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本阶段儿童没有守恒概念,做出判断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泛灵论。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可进行表象逻辑思维,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去集中化是该阶段最大的特征,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面积的守恒概念。去自我中心主义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可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渴望独立处理事情)
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
3)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
学生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运用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掌握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运用。
卡特尔智力理论。
晶体智力: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流体智力:一个人生来就是能智力活动的能力,需要较小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以后达到峰值,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节奏智能、肢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感觉通道的差异,掌握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含义及特点。
学生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性格的含义及类型。
学生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气质的含义及类型。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脾气、秉性,性情。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有积极f发展的心理状态。
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掌握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了解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
恐惧症:对特定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焦虑症:不能达到目标或客服困难,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学习困难综合征:某些智力正常的儿童,因神经系统的某种功能失调,使其听说读写算方面降低或者发展缓慢,以陷入学习困难。
抑郁症: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教师心理。
1)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的职业角色。
掌握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阶段,包括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教师角色形成分三个阶段。
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
角色信念阶段(形成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自信心)
教师角色意识包括三部分:角色认知、角色体验、角色期待。
了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理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掌握教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加以运用。
理解教师职业角色的含义及构成,了解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尊重、合作、综合、开发、研究、创新。
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是社区行的开放教师。
2)教师的专业品质。
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的内涵,能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解决问题。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期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含义及作用,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的概括水平、以及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水平。
组织教学的能力: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调节课堂学生积极性的能力。
教学**的使用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监控和调节的能力。
理解教师的情感投入及其作用。
教师的成长历程。
关注生存阶段--教师会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与学生搞好人际关系上。
关注情境阶段--感到自己已经能够完全适应,便把关注点投向提高学生成绩。
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熟与否的标志、
教师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具有特定学科知识的基础技能,本学科发展历史趋势,学科认识的独特视角以及相邻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具有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等方面的知识
文化知识--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所应有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教师的专业情意。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能力的而一种主观判断。
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随教龄的增长,有降低趋势。
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认为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较好学生,岁教龄的增长而增长。
教师的控制点:教师将学生好的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或者内部的原因倾向。
3)教师心理健康。
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标准,以及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掌握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能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掌握如何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2024年费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包括:情感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去人格化--对工作对象或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无力感和个人成就感。
4.学习心理。
1)学习概述。
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学习的类型。
学习———广义概念是指动物和人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当中,由于反复训练或者经验而产生的行为。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或者学生的学习,个体在教育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
教育心理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engl 7003 适用专业 英语专业 学前教育方向 学时 32学时。学分 2 学分。一 编写说明。一 本课程性质和任务。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
教育心理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 指导复习。一 名词解释。1 心理发展 2 关键期 3 人格 4 自我意识 5 性格 6 强化7 知识 8 最近发展区 9 问题 10 创造性 11 态度 12 品德 13 广义学习 14 心理健康 15 问题解决 16 学习动机 17.教育心理学 18.自我意识 19.先行组织者 20心...
教育心理学 大纲
教育心理学 公共课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教育心理学 公共课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 全校师范类专业考核方式 考试。总学时 学分 51 学时 3 学分 1 课程教学目的。教育心理学 公共课 是一门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它为学生提供作为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同时,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