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大纲

发布 2022-10-17 09:02:28 阅读 5931

考试总要求:

1、能正确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2、能准确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规律。

3、能简单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能综合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方案。

试卷结构:时间:150分钟。

总分:100分。

题型:选择题40分(20题)

填空题20分(20题)

简答题30分(6题)

论述题10分(1题)

认知要求:识记30分,理解50分,应用20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识记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理解)(3)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2、教师。

3、教学内容4、教学**。

5、教学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

3、评价与反思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7)(了解)

1、总论(第一章2、学生与学习心理(第二至十一章)

3、教学与教师心理(第十二至十五章)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理解)(7)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识记)(9)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2024年,桑代克出版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内容:普通心理学的应用。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内容扩充。版本、体系繁多。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内容集中。注重应用。

cai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内容完善、丰富。

中国:2024年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识记)(13)

1、心理发展的定义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4个)

3、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8个)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理解)

一)少年期(14)

二)青年初期(15)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识记)(15)

1、学习准备的定义2、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

二)关于关键期(识记)(16)

1、关键期的定义2、几个重要的关键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理解)(16)

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儿童的言语和思维》(1923)、《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儿童心理学》(1966)、《结构主义》(1968)、发生认识论导论》(1945-1950)、《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979)等。

2024年9月16日。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在他的祖国瑞士逝世,终年84岁。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认知发展阶段论又称为“发生认识论”或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很长一段时期,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和观察往往特别重视儿童获得智能增长的正确学习过程,但当代著名学者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opiaget)却对孩子是如何犯错误的思维过程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皮亚杰发现分析一个儿童对某问题的不正确回答比分析正确回答更具有启发性。采用临床法( clinical method)方法,皮亚杰先是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之后与其它研究人员一起,对成千上万的儿童进行观察,他找出了不同年龄儿童思维活动的质的差异以及影响儿童智力的因素,进而提出了独特的儿童智力阶段性发展理论,引发了一场儿童智力观的革命,虽然这一理论在很多方面目前还存在争论,但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指出:

这是“迄今被创造出来的唯一完整系统的认知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根(说,皮亚杰是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者。皮亚杰10岁就开始研究工作,并出版著作。他对人类如何进行思维,特别是对儿童如何将经验形成为思想非常关注。

经过长期对儿童认知发展领域如语言、思想、逻辑、推理、概念形成、道德判断等的临床研究,皮亚杰创立了以智力发展阶段为核心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行为是先天遗传结构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的学习是主动而自发的。他们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历程而获得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智力得到发展。

什么是智力?迄今为止心理学家尚未能提出一个为众人接受的明确定义。有人认为, 智力主要是抽象思维的能力;亦有心理学家将智力解释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

更有某些智力测验的先驱者认为:“智力就是智力测验的那个东西。”

皮亚杰在年轻时曾在巴黎比奈智力测试实验室担任西蒙(世界第一个智力测验的创立者之一)的助手。正是在比奈实验室工作期间,皮亚杰认识到“智力”不可能和儿童正确回答的那种测验题目相等,因而他从根本上反对根据在一份所谓的智力测验卷上正确回答的题目数来定义智力。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皮亚杰并不十分注重回答“智慧的定义是什么?

”这类问题。尽管如此,人们认为他对智慧本质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在皮亚杰看来:

一个智慧行为是一个生物体本身在现存条件下能够产生的最适合于其生存条件的行为。换句话说,智慧就是生物体能最有效地应付环境,在客观现实条件下创造最佳生存条件的品质、能力。这样一种观点充分体现了生物进化“适者生存”的思想。

皮亚杰在从事心理学研究之前是一个生物学博士,因而在日后的儿童智力发展研究中,他总是力图把生物学与认识论二者沟通起来。正是从生物学的观点出来,皮亚杰认为智慧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即人的智慧是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智慧既然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那么由于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而智慧也必然在变化着,儿童的智力也正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伴随着生物性状的发展与成熟及自身经验的增长,在适应中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乃是认知结构不断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渐进的、分阶段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他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至2岁)、前运算阶段(2至7岁)、具体运算阶段(7至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至15岁)。

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

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

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

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

也就是说婴儿仅靠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

从刚出生时婴儿仅有的诸如吸吮、哭叫、视听等反射性动作开始,随着大脑及机体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到此阶段结束时,婴儿渐渐形成了随意有组织的活动。

感知运动阶段可细化为六个分阶段:

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1个月)

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亲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可能正是这一原因。

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

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作用也已发生,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

第三分阶段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9月)

从41月开始,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这样就通过动作与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行使的动作。例如一个多彩的响铃,响铃摇动发出声响引起婴儿目光寻找或追踪。这样的活动重复数次后,婴儿就会主动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脚去踢挂在摇蓝上的响铃。

显然可以看出,婴儿已从偶然地无目的摇动玩具过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复摇动玩具,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但这一阶段目的与手段的分化尚不完全、不明确。

心理学考试大纲

心理发展与健康 考试大纲。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一 教学目的。1 对心理学及心理现象初步的轮廓式的认识,为以后具体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2 掌握心理学的发展与任务,理解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3 了解高师心理学的特点 任务以及研究的一般方法。二 教学重点。本章教学的重点包...

心理学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一章心理学概观。心理学 概念 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程序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主要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 esp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格式塔 第二章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神经系统的结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第三章动机。需要 动机 成就动机 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动机...

心理学考试大纲

心理学 考试题纲。1 什么是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能论述心理的实质。会区分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 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无条件反射 它是人和动物通过遗传而来的本能反射。包括食物反射 定向反射 防御反射。它对人和动物具有维持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