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发布 2022-10-17 09:46:28 阅读 3900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 学习动机的培养。

1、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 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罚。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 学习迁移。

1、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学习迁移又称为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 迁移的种类、

正迁移与负迁移。

a、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b、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二、 迁移的作用。

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经验,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 影响迁移的因素。

1、 相似性。

2、 原有认知结构。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其次,原有的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迁移的产生。

3、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指的常常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四、 促进迁移的教学。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精选教材: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如何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类型。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知识。

包括: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三、知识学习的作用。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的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四、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1、 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2、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与模象直观的选用、词与形象的配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a、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b、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

c、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d、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清晰的感知。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五、知识的概括。

1、知识概括的概念。

知识的概括是指个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包括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3、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

2)提供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的进行比较: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最常用的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六、知识的保持。

一)、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遗忘在学习之后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减慢,过了相当的时间之后,几乎不再遗忘。

2、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遗忘是由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2)、干扰说: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主要的原因。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动机说: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他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

二.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材料: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2、有效运用记忆术。

记忆术是指通过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3、 进行组快化编码。

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4、 适时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5、 合理进行复习: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背诵材料也有两种方法,一是一遍一遍地单纯重复阅读,一种是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的一般概述。

1、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第。三、技能中的各种要素及其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技能的种类。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4、 技能的作用。

它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景。

技能还可以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八章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包括。

1、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视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1)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 多种感官参与。

3) 复习形式多样化。

4) 划线。

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 记忆术:位置记忆术、缩筒和遍歌诀、谐音联想法、视觉想象、语意联想。

2) 做笔记。

3) 提问。

4) 生成性学习。

5)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 列提纲。

2) 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联系图。

3) 利用**:一览表、双向表。

元认知策略: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是元认知。

1)、计划策略(2)监视策略(3)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三、 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

1、 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原则。

2、 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训练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解决:

1、定义: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特点:目的性、认知性(核心特征)、序列性。

3、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

4)、校验假设。

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2)已有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识风格、世界观等。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结构、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综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二、创造性及其特征。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1、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动性、变通性、独创性。

2、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 环境。

2) 智力。

3) 个性:具有幽默感、有报复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和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立性。

3、 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 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

注重创造性产生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题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飞逻辑思维能力。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第二、 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有内部倾向。

第三、 太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 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核心结构)、态度的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三、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特征。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倒自律的发展过程。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倒逐步分化。

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四、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

认同:认同是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江西新讯教育江西省 2010教师资格证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 考试大纲汇编 中学教育心理学 共27页当前第1页江西新讯教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3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教育心理学 考试大纲。考查目标 教育心理学是我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考试科目之一。要求考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2000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 教师资格条例 实施办法 至此,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2001年元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师资格实施工作会议,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制度创新,对加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