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高等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01:57:28 阅读 6404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心理学也叫行为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冯特[德],1879,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其成为独立科学。

1)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

2)行为主义学派:华生[美]。后期,斯金纳。观点:反对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研究可观测的行为,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s-r)。

3)认识心理学:1967,奈塞尔[美]发表了《认识心理学》,标志现代认识心理学的正式诞生。观点:

人是信息的加工者,环境提供的信息必须通过内部认识过程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最终产生人的行为。特别强调刺激与行为之间的认识过程以及学习者内在的特征对学习的影响(s-o-r)。

4)人本主义心理学:20c50s-60s[美]“第三势力”,马斯洛、罗杰斯。观点:

“一人为本”,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代替元素分析和实验说明,必须把人当成一个理智与情感相统一的整体来研究。

3、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主要揭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心理学规律。是以哲学、社会科学观点作指导,以自然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应用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为内容的应用性学科。

研究对象:学校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规律。侧重于学习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方面的学习。

4、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在传统教育中,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道德的裁判、知识的拥有者自居,其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扮演着“道德规范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角色,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是看教师个人的素质及其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演员”的角色,教师是先知先觉的“先生”,是“教书匠”;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扮演着“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知识学习的促进者”、“学生问题解决的顾问”的角色,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应该是看全体学生的表现和发展状况,所以,教师应扮演“导演”的角色,教师是“研究者”,尤其是高校教师,更应成为所在学科领域的专家。

5、1教师的威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职业威信、教师的人格威信。

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1)威信效应:威信效应即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同样的内容,由于宣讲者的威信不同,因此宣讲的效果也不同。

2)名片效应:“名片”是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

3)“自己人”效应:如果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存在若干相似之处,就会有“自己人”的感觉,相对较易接受教育者所论述的观点。

4)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存有好感,就会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要使学生顺利接受教师的教育,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形成好感,同时注意与学生交心,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6、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

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7、教师的智力与教育能力。

教师的智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现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注意分配力。

8、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

1)教师的基本能力要求: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注意分配力。

2)教师的教育能力:①教学设计能力,除了掌握教材,教师还应善于应用教育和教学的理论,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②言语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言语表达能力两方面;③组织管理能力,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情境的组织、领导、监督和协调的能力;④因材施教能力;⑤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检查、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能力;⑥自我教育能力;⑦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边学习,边总结,边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⑧教育机智,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特别是在意外情况下,快速反应、随机应变,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综合能力。

根据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程度、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及其有效性,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分为三种。(1)尝试式教学:没有经过教育理论专业培训,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知道应该教什么,不懂得如何教(2)因循式教学:

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规,知道“如何教”,不知“如何有效地教”(3)策略式教学: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教”;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会创造”

区别:(1)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2)三者主体不同(教育主体是教师,后两者是学生)

联系:(1)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低于或大大超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都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2)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3)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

10、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学观摩、微型教学、教学反思。,

1、学习的涵义及类型,人类的学习的特点。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培养个性,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类型: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能力学习:思维、智慧;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人类的学习的特点:内容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方式上:以语言为中介;性质上:积极主动性。

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学习方式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3、动物心理实验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学习是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尝试-错误-(纠正)-再尝试。

2)学习律分为准备律、效果律(应用律、失用律)、练习律(满意就加强;烦恼就减弱)。

4、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的现象:(1)强化,条件刺激(铃声)呈现时或呈现后给予无条件刺激(食物),就是强化。(2)消退,条件刺激后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

(3)自然恢复。消退后可能有某种自然恢复。抓反复,反复抓。

(4)泛化,虽然一个反射只是对应一个刺激建立了条件作用,但它不单对这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泛化遍及到未建立条件反射的相似刺激范围。(5)分化,对于4能区分即是分化。(6)高级条件反射。

5、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主要观点为:[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的中心,具体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态度及方法。[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认为掌握学习的过程比掌握学习的结果更重要。[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1动机,使学生具有爱好学习的内部状态 2结构,既要考虑知识本身的结构,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年龄结构3程序,心智的发展不是一个逐渐递增的过程,而像一个很陡的楼梯4强化,内在强化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4]提倡发现学习,在教师引导下,用自己的头脑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及获得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

1)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意义学习内部机制时同化,是将新符号与人的认知结构能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3)意义接受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

4)意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意义学习的倾向性;适当的知识;积极主动的心理)。

5)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根据“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6)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同化新知识。,

1)知识观: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原有的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教学应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学生观: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方式。

启示(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创造性;(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性学习和开放性教学;(3)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学习成效。

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等人类经验的一切。

9、学习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化在前,反应在后】

1)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

2)学习的过程是暂时性神经联系的建立;

3)条件反射的分化,泛化,消退,自然恢复;

4)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人类特有)。

10、学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反应在前,强化在后】

1)学习时对环境刺激的操作性反应;

2)学习依赖于强化;

3)程序教学: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地错误率。

1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复习笔记。注 考试题型 客观题20分 其中单选题 10题10分 判断题 10题10分 简答题60分 10题 论述题20分 2题 1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 情绪 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记 知情意 p2 2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华生 斯金纳 人本主...

高等教育心理学

3 斯金纳 强化说。基本学习观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情境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s r联结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负强化。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化 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阳性强化 行为伴随喜爱的刺激出现阴性强化 行为伴随讨厌的刺激解除惩罚...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略。1 1.简论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p32 34 1 促进教改,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 2 改善和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3 提高,促进大学生学习效率 4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2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31 32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2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3 德育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