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提纲

发布 2022-10-17 01:51:28 阅读 9825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要点。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知识。

1、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也称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是个体对自己的稳定认识与态度。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的连续不断而又稳定的变化。

3、挫折--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受到干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成就动机--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5、归因--指对他人和自己动机原因的推论过程。

6、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境旨引起,按照一事实上目标,应用各种认识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7、认知-发现说—学习的实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p144-145

8、人格障碍 --也称病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和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9、需要--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指有机体对某种缺乏状态的感知,为了弥补这种缺乏,就产生了欲望和动力,引起并推动个体的行动。

10、从众--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1、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先前活动对后续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知识迁移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女)公安局长的例子。书p202

12、案例教学 --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境,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动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把一个个独特的场景展示给学生,使他们不离校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学习的片面性。

13、心理冲突--又称心理失衡,属于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情绪、动机或价值观,个体既不能丢掉一个保留一个,又不能把两者在较高的层面上整合起来,因而产生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14、动机斗争—由于人们在采取某种行动时可能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可能在性质等方面相互矛盾,因而形成动机冲突,即动机斗争。

15、气质类型学—古希腊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这四种体液配合比例不同,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

约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galen 约130-200)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

16、激励的要素—有四大要素: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

17、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美国人马斯洛在2024年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理论》提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对激励特别重要!

前两个是低级需要,后三个是高级需要,当低级需要相对满足之后,才能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

18、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方式,具有复杂的结构。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动机因素和人格因素等方面。

19、搞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 --p409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培养的任务是:培养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使教师形成对教学活动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掌握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形成对学生反应和教学策略的敏感性。

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采用一下技术:

1、角色改变;2、教学反馈;3、现场指导。

20、知识的分类--p164

知识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分类。

1、根据知识的意义,可以将知识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

2、根据知识的表征形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科学哲学: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21、陈述性知识--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

程序性知识: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认知策略、智慧技能、运动技能、条件性知识等。

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表征。

22、人格的基本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整体性,4)社会性,5)功能性。

23、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可以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和情绪记忆。

2)按记忆的目的性分类可以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3)按记忆的时间分类,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间记忆和长时记忆。

4)按记忆的知识性质分类可以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1)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动机;2)相似或相同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同行为;3)在同一个体身上,行为动机可能多种多样。

25、教师威信的变化:

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教师威信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其他因素作用下,教师威信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或继续发展或提高,就是教师威信的变化。

引起威信变化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如社会变迁、学生发展等,又有主观因素,如教师的知识面、生活态度、教育教学技能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或降低,决定教师威信变化的方向。

26、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1)设立明确的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清晰;2)合理地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3)形象与语言的正确结合,使感知更迅速、更完善;4)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

27、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将如下理念贯穿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之中:1)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3)关注可测性与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5)有效的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28、教学反思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2)教学反思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3)教学反思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其实,反思是一种手段,其真谛在于教师要敢于质疑自己,善于突破自我,不断向着高层次迈进。反思是一种个性,是教师自觉地把自身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对照,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有助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反思是一种比较,它需要跳出自我,建设自我,通过学习比较来提升自己。

第二部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培养。

答:问题解决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问题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问题的解决。有(1)情境因素:

包括刺激模式、问题的信息量、问题的具体性;(2)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因素、情绪与动机因素、人格因素。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包括以下7个步骤:

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

2)鼓励大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

3)教给大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4)鼓励大学生多角度地提出假设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

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2、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

答:我们学过一些知识,不可能永久地、完全地保持在记忆中。有记必然有忘。为了防止遗忘,就必须加强保持,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

一)组织有效的复习。有效的复习方法包括:及时复习;多样化复习;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合理分配记忆材料,避免相互干扰等。

二)利用外部记忆的手段,如:记笔记、记卡片,或者将需要保持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等。

3、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

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智力影响、气质影响、性别影响);(2)环境和教育(家庭环境和教育、学校环境和教育、社会环境);(3)主观因素。

培养:(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2)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习惯在自然”,引导好的,矫正不好的)

4、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大学生激励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是人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自己能否有能力从事某一特殊事务或工作的判断,是人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自我评估。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①决定对活动的选择:

人倾向于避开超出自己能力的任务,而去从事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的事情,恰当地评价自身能力,对成功具有重要的价值;②决定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性:自我效能感越强,付出的努力越多,坚持的时间越长;③影响人对困难的态度:高自我效能者在困难面前愿意接受挑战,接触有潜在威胁的任务时不焦虑,任务繁重时也少有痛苦,这种人容易成功;④影响人同环境互动时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

高自我效能者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低自我效能者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而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以及情绪和生理状态等因素都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让学生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获取成功,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关键因素。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或特长,经常为学生提供、创造展示自我才能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如组织竞赛活动,举办展览活动,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热情鼓励和真诚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奋斗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促使学生向新目标前进,形成并增强追求新的成功、再获奖励的动机与力量。

5、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个人因素-包括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和个人因素;

2) 环境因素-包括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6、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适应心理问题,2)情绪心理问题,3)自我认识问题,4)人际关系问题,5)恋爱心理问题,6)性心理问题,7)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90后、贫困生,毕业生)

7、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名词解释。1.心里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心理规律的规律。3.人的心理现象分类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个性心理。论述题。1.学习高等心理学的意义。答 1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2 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名词解释。1.心里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心理规律的规律。3.人的心理现象分类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个性心理。论述题。1.学习高等心理学的意义。答 1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2 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提纲

第一章。桑代克学习三大定律 1930有两项变化 人的本性。第三章。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 发现学习 阅读学习,式教学,预习 奥苏贝尔 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接收学习,讲授教学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观察学习和示范教学 操作技能和动作技能 布鲁纳发现学习。学习的本质 新知识的获得,旧知识的改变,对知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