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
2.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了门独立科学。
1)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或潜意识现象,通过自由联想和梦境分析。
2)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主要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s-r)
4.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6.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可能论述):威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好感效应。
7.教师的教学分为三种水平:
1)尝试式教学:知道应该“教什么”,不懂得“如何教”
2)因循式教学:知道应该“如何教”,不懂如何有效教。
3)策略式教学:不仅懂得如何教,更懂得如何有效教。
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
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
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
自学方式日益点有重要地位;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
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2.理解尝试错误说中的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3.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泛化、分化、高级条件反射。
4.布鲁纳认知发现学说。
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4)提倡发现学习。
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5.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尤其在中国。
6.“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了解37页)
7.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见解。
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
学生观:每个人头脑里有不同的知识经验。
学生观:不是老师单方面的传授。
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1.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1)认各内驱力: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利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了解内涵(55页)
3.动机期望理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m=v·e4.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50%的成功率);二类是避免失败动机,倾向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会回避50%的成功率。
5.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系统**。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6.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自我实现。
7.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四章知识、技能的学习。
1.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
2.促进大学生知识有交感知的条件。
1)可以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的特点(结合自己):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对比律。
3.变式: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记忆是从“记”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4.瞬时记忆——0.25—2秒。
短时记忆——小于1分钟。
长时记忆——大于1分钟。
5.对遗忘发展,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在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速度很快,遗忘内容也很多。
2)接着,下降趋势变得缓慢,遗忘速度有所减慢。
3)最后,很长时间内基本不再变化。
先快后慢”,要及时复习才能加以巩固。
6.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审题、课题归纳、重现知识、解题。
7.复杂运用技能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认知、动作分解、动作联系、自动化。
8.熟练动作具有以下特征:
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
利用线索的减少。
动觉控制的加强(判断题)
运**式的形成。
第五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1.元认知: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2.学习策略:学习者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识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
3.记忆的编码策略:组块、替换、联想、理解、记忆术。
4.记忆编码策略: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按迁移性质:正迁移、负迁移。
按迁移层次:纵向迁移、横向迁移。
按迁移顺序:顺向迁移、横向迁移。
按迁移内容:特殊迁移、普遍迁移。
5.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经验概况说、认知结构说、相同要素说、关系转换说。
6.学生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概括性、可辨别性、巩固性。
7.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1.创造性: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创造。
2.分行的心理过程:准备、酝酿、豁然开朗、验证阶段。
3.创造性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4.创造性与智力发展关系:
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有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性水平任意。
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的环境智商。
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可能写出意思要求写出是什么)
1)问题表征。
2)情绪状态。
3)动机强度。
4)定势作用。
5)功能固着。
6)原型启发。
第七章品德心理与教育。
1.(填空)四分法认为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
2.皮亚杰采用观察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3.柯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4.社会学习论基本观点:
1)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
2)过程的实质是替代强化。
3)影响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
4)研究方法上注重实验室实验。
5.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论述170)
态度定势的形成。
道德观念的确立。
道德观情感的培养:
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训直觉的道德情感、
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
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信念的形成。
道德意志的锻炼。
道德行为的养成。
6.过矫正:恢复行为环境的原有状况,而且要比以前做得更好;坚持适当的练习,训练与原有不良行为相反的或不相容的行为。
第八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1.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自我意识结构。
2.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
通过认识他人和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和评价自我。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积极地评价自我;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3)努力完善自我。
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调适。
1.社会助长作用: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懈怠作用: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下降的现象。
2.个性化: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也现的行为。
从众: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的行为的现象。
3.集体**:在集体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
集体规范: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
集体凝聚力: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
4.人际吸引因素(可能简答)
1)相似吸引(2)仪表吸引(3)互补吸引(4)人格吸引。
5.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第十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知情行、自我独立、人际适应、人格)
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2.大学生常见的矛盾冲突(成才理想、独立争强、闭锁性):
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
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
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
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
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环境适应教育。
智力发展教育。
人际关系和谐教育。
健康恋爱观教育。
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
第十一章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1.人格: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智力结构理论:
1)液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复习笔记。注 考试题型 客观题20分 其中单选题 10题10分 判断题 10题10分 简答题60分 10题 论述题20分 2题 1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 情绪 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记 知情意 p2 2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华生 斯金纳 人本主...
高等教育心理学
3 斯金纳 强化说。基本学习观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情境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s r联结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负强化。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化 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阳性强化 行为伴随喜爱的刺激出现阴性强化 行为伴随讨厌的刺激解除惩罚...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略。1 1.简论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p32 34 1 促进教改,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 2 改善和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3 提高,促进大学生学习效率 4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2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31 32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2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3 德育心理 ...